关于江北区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江北区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的调研报告

刘成芳
日期:2021年09月07日 来源:重庆人大

内容摘要:近年来,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以党的十九大对人大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遵循,围绕人大“两个机关”建设进行了探索实践:把握“代表机关”定位,创立“民情联络员、选民监督员、视频民情连线、代表履职积分公示”相结合的“两员一线一制度”工作法,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筑牢植根人民群众的履职“新阵地”。通过“工作机关”主动作为,探索“建议办理质效测评、任免干部述职测评、重点项目绩效测评、财政预算执行进度公开、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公开、重点工作质效评价”的“三测评两公开一办法”,让人大的监督硬起来,让人大的权威竖起来。

关键词:人大;代表机关;工作机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建设“两个机关”的定位为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出了要求,也是各级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以党的十九大对人大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遵循,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在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和区委领导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依法履行职责,积极主动作为,在加强人大“两个机关”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一、发挥代表作用,筑牢植根人民群众的履职“新阵地”

人大代表植根于人民,肩负着为民代言、反映民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神圣使命。代表密切联系选民是代表执行职务的重要内容,是执行好职务的必要条件,是代表在大会期间和闭会期间全部活动的基础。江北区人大常委会紧紧把握“代表机关”定位,运用“互联网+代表工作”模式创新,创立“民情联络员、选民监督员、视频民情连线、代表履职积分公示制”结合的“两员一线一制度”工作法,着力构建基层人大工作阵地、代表依法履职平台、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更好发挥代表植根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民情联络员,“三方联动”密切代表和群众联系。为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江北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民情联络员制度,每一名区人大代表联系三名民情联络员,搭建“民情直通车”,形成“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群众”三方联动机制,扩大代表知“民”的深度和广度。民情联络员由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影响力,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居民代表、楼道小组长、志愿者等担任,通过定期约见、电话联系、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代表与联络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听取意见、建议,向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并反馈办理结果,由“民情联络员”上情下达,使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更加通畅。

选民监督员,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为让代表更好地履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实行选民监督员制度。选民监督员由有较强政治素养和责任感的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担任,通过邀请选民监督员参与人大的视察、工作评议、会议审议、旁听等活动,通过组织代表与选民监督员面对面,向选民监督员汇报履职情况,听取意见建议,通过组织选民监督员参与代表述职活动,全面地了解代表履职情况等方式,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增强了地方人大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扩大了人民民主,密切了区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

视频民情连线,融合实体阵地建设。江北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信息化全覆盖带动融合实体阵地建设,形成“一中心、全层级、立体化、多平台”的代表活动阵地“智慧矩阵”。同时,运用远程网络视频功能,创新构建视频民情连线,有效实现“上连中心、下连家站、家站互通”,使650平方米的区人大代表活动中心“中枢”和12个代表之家、41个代表工作站“节点”有机联结、深度融合,成为密切区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通过该系统特别是民情连线的效能,实现了会场内与会场外的联动、人大常委会和群众知晓联动、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建议联动,还实现了人大代表与辖区群众实时点对点、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人大走进群众,群众走进人大。

代表履职积分公示制度,让代表履职有标尺。人大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人大代表。为了激发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破解代表“重当选、轻履职”难题,江北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代表履职积分公示制。按照代表法规定,把代表履职任务按其法定性、重要程度设置不同分值,建立代表专属积分档案“量化”其履职实绩,并定期公示结果,将其作为代表评优、续任及退出重要依据。积分公示制以定量评价完善定性评价的不全面性和不准确性,实化了履职要求,对代表履职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积分公示制施行五年来,代表履职平均积分逐年上升,2015至2020年度,分别为48.7、53.1、60.5、80.3、81.3、80.5分。

二、敢于动真碰硬,打好监督“组合拳”

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前提,在区委的领导下,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用足用好法定监督形式,始终寓监督于支持之中,通过“工作机关”主动作为,探索实践的“三测评两公开一办法”,取得了履职实效,让人大的权威竖起来,让人大的监督硬起来。

建议办理质效测评,推动建议办理见实效。代表建议,反映着群众的心声与意愿,督促政府办好建议,彰显了对人民的态度与担当。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从提出、交办、督办等方面多维发力,尤其是通过建议办理质效测评机制,形成提、办、督、效良性循环,促进代表建议办成率和满意率的双提升。

质效测评的内容主要为4个方面:办理态度、办理方式、办理效果和综合测评。前三项主要以“好”“较好”“差”来评价,而综合测评是对前三项的情况进行一个概括,测评标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质效测评会上,邀请提出建议的代表和区、街镇人大进行“背靠背”测评,结果现场公布并抄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测评会上满意度不高的建议,由联系该建议办理部门的区人大各专委、常委会各工作部门组织专题调研,专题调研邀请提出建议的代表、办理部门、相关街镇人大参加,找出问题所在并督促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进行整改。仅“十三五”期间,共办理代表建议1952件,对其中涉及重大改革发展和民生难点问题的100件建议,分别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领导牵头督办,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为100%。

任免干部述职测评,让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在坚持完善任前资格初审、法律知识考试、任前表态发言和宪法宣誓制度的基础上,还对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有关人员的履职情况开展测评,增强了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的法治意识、人大意识、为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了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从而推动政府工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改进工作,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2020年11月26日,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按照会议安排和《重庆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有关人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办法(试行)》要求,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商务委主任、经济信息委主任等8名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在会议上进行口头报告,另有12名人员作了书面报告。这是区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任命人员履职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公布。会后,区人大常委会还将测评结果和审议意见反馈给各单位及本人,同时报送区委,抄送“一府两院”及区委组织部。

重点项目绩效测评,提升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针对政府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前期决策不够科学、新建项目推进缓慢、项目决算不及时、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好等问题,江北区探索建立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机制,通过整合财政、审计力量,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评价,并借智借力,聘请预算监督专家、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围绕项目决策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制度办法健全性及执行有效性情况以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事前严把项目“入口关”,事中严把项目“进度关”,事后严把项目“总结关”,督促区政府不断完善重点项目决策机制、前期工作机制、项目推进机制、代建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在江北区2019年首次开展的重点项目绩效评价中,对江北嘴实验学校新建工程等三个项目,分别根据评价组制定的评价标准,给出“优”“中”“差”的评价等级,并对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较差和绩效评价为差的主管部门给予了扣分,并将此作为政府考核涉及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部门和主管单位的重要依据。

财政预算执行进度公开,管好人民的钱袋子。预算执行情况是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点内容。针对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执行进度滞后等问题,从2019年起,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利用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对全区区级预算单位项目支出情况实行季度通报,加大了预算执行的实时监督力度。按照项目预算实际执行进度与计划执行进度的差额,按10%、20%、30%三个档次预警标注,分类通报。将预算执行情况与次年预算安排挂钩,2019年年底,区人大常委会对区委编办、区教委等连续2次预警差额为30%及以上的12个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评审。通过听取部门汇报、评审组现场询问、评审组合议等程序,认定其中9个部门的10个项目,对预算执行进度滞后的情况说明不成立、不充分,要求区财政局相应调减了这10个项目2020年的支出预算151.8万元。

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公开,办好老百姓的贴心事。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是区人大常委会履职的风向标和指南针,坚持民生优先,促进民生改善,更是人大监督不变的主题。

2020年初,在区第十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213名参会代表通过票决,选出了13个区级重点民生项目。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三单机制”(即通过基层实地调研、人大代表建议、网络舆情等渠道征集民意,群众“点单”;在人代会期间,区人大常委会根据20个候选项目“定单”13项;由区政府“买单”落实票决项目),并持续监督、跟踪问效,开展了督导各责任部门对照自查、街镇人大组织辖区代表全覆盖检查、常委会领导带队分组抽查的“三查”行动,有力促进13件重点民生实事顺利推进。同时,在区人大常委会上对当年办结的民生实事项目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在次年召开的人代会上通过专题片向全体人大代表汇报。

重点工作质效评价,责任倒逼促积极履职。在工作实践中,江北区人大常委会时刻不忘思索“监督有没有有力咬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还有没有创新空间”,制定了《重庆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重点工作质效评价办法(试行)》,细化、量化了对被监督对象完成人大重点工作的质效评价。质效评价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开展,评价结果作为区处级领导班子民主政治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作为区人大常委会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

办法主要梳理了10项能够具体细化,便于评价操作的内容作为负面清单的具体内容。并对这10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细化,设立了包括“不遵守和执行区人大及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的、执行区人大及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不力的”等25项内容。在2020年的区级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中,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国资委、区消防支队分别因为未完成当年区人代会上确定的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代表对代表建议办理满意率较低(低于60%)等原因被扣分0.1到0.2不等。

在探索和实践中,主要有三点认识和思考: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人大“两个机关”的前提保证。作为政治机关,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履职行权的根本保证,将“两个维护”时刻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人大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

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集体学习“第一议题”制度。从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到中央、全国人大、市委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出台的重大决策部署,都成为每一次常委会会议、党组会议、机关集体学习、代表培训等的重要学习内容,确保人大工作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区委工作要求,切实增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强贯彻、保落实的功能。在人大机关设立分党组,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和促进工作落实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组织交流研讨,引导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担当精神,自觉为人大工作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二是持续推进“书香人大”建设,是创新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的源头活水。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自身建设作为夯实人大工作基础、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以中心组学习、常委会专题讲座、机关集中学习、支部学习、干部轮流主讲学堂等为载体,推动建立覆盖人大党组成员、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机关干部的四级联动学习机制,坚持“周周有学习、月月有研讨”,促进议事能力和履职水平不断提升,以适应新时代、新阶段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特别是在全市创新开办的“干部轮流主讲学堂”,每月一讲,一年一评比,目前已开讲53期,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形成“委办主任开场讲、年轻干部登台讲、常委会领导点评讲、主要领导总结讲”的“全员上阵”学习模式。

此外,新制定、修订了一大批常委会工作制度和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实行“下访、接访,走访、询访”联动,深入基层,接群众“地气”;创新开展“一府两院”、各街镇负责人与代表“面对面”活动,“一府两院”、各街镇负责人定期向人大代表通报近期重点工作情况,就代表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着力推动基层人大建设和实践创新,每年召开两次街镇人大工作会议,邀请街镇人大负责人经常性参加常委会活动、开展履职集中培训,推动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三是全面加快“智慧人大”建设,是夯实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在人大工作中的运用,组建区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室、国有资产监督平台实现政府财政预算、财务软件、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等数据互联共享和实时在线监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息平台与市人大实现互通,机关公文网络系统、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号全面运行。区人代会启用智能签到和电子表决系统,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使用无纸化阅文系统。特别在疫情期间,积极试点“线上”会议、“无接触”办公,扩大“视频民情连线”在工作中的运用,人大履职更智能、环保、高效。

 

作者单位|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编辑|朱苗 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