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擦亮生态底色
■ 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市场主体回收、财政补贴、专业机构处置”模式
■ 化肥农药单位面积的使用量减少20%
■ 目前全市唯一的专业秸秆加工生产企业建设顺利推进
“农药大瓶子30个,小瓶子32个,总共是12.2元……”近日,笔者看到,在南川区大观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回收员正在数着一堆农药瓶子,这些农药包装废弃物是当地水稻种植户送过来的。
今年,南川区探索“市场主体回收、财政补贴、专业机构处置”的新模式,将农药瓶等废弃包装物收集后送专业机构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已建立250个农药包装回收网点,共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农药包装袋(瓶)12.6万个。
这只是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南川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评议后,评议意见落地落实的成效之一。
今年3月,南川区人大常委会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评议工作以来,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对标评议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扎实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针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意见建议,区政府围绕茶叶、蓝莓、蔬菜等重点产业,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化肥农药高用量主体为重点,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实施了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肥料叶面喷施项目、农药减量核心示范项目等,扎实有效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使化肥农药单位面积的使用量减少20%左右。
针对“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环评制度”意见建议,区农业农村委、生态环保局联合对全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进行大排查,排查出13个治理不达标的养殖场,均进行限期整改。还对39家存在尾水直排的水产养殖户全面开展水质监测,对未实现达标排放的养殖场实施了关停。停止了限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审批,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选址一律否定。
针对“提高农膜回收率”等意见建议,区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上走出扎实一步,年处理秸秆能力可达到1万吨的嘉蓝悦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有序推进,将成为全市唯一的专业秸秆加工生产企业,现已收储玉米等秸秆1000余吨。农膜回收利用走在全市前列,全区已形成1个贮运中心、113个网点的农膜回收网络体系,已回收废弃农膜265.95吨,全区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7.8%。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已建立起以经销商为主体的强制回收体系。
“以前农药瓶子用完就随手扔了,即使知道对水土不好,但就是不当回事。”当地水稻种植户张大爷说,“现在镇上有专门的回收点,这些回收点基本都设在农资经营店,需要购买种子、肥料的时候顺便就把用完的农药瓶罐带来,既能卖钱还保护了环境。”
随着评议意见的不断落实,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这些扎实的举措也得到了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肯定。在近日召开的南川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此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获得88.9的分数,测评结果为满意。
通讯员|张涛
编辑|朱苗 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