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十大人大新闻事件

2021年重庆十大人大新闻事件

日期:2022年01月19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1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

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全市各级人大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一年来,全市各级人大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市人大常委会全覆盖督导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立法首个项目出炉,协同立法成果“接二连三”,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经过评选,2021年重庆十大人大新闻事件名单出炉: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市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圆满完成;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决定,细化长江“十年禁渔”;川渝协同立法结硕果,优化营商环境按下快进键;川渝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开展联合调研;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市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我市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运行;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我们的制度”云主题馆上线;綦江区人大常委会2000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秀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梅江河生态环境等新闻事件入选。

一件件新闻事件的背后,是全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努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四个机关”,努力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重庆大地上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的缩影。这将激励我们在2022年继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

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记者 廖灿勇

2021年9月28日,《重庆市数据条例(草案)》提请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一审,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欣喜地看到,条例草案提出,要构建政务数据按需共享、无偿开放制度,建立政务数据运营机制,进一步明确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数据财产权益。

“这有利于打破‘数据孤岛’、消除‘数据烟囱’,促进数据有效流通、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保障数据安全、应用管理及标准化建设。”一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说。

《重庆市数据条例》连续三年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立法预备项目,并被列入2021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为加快推进条例制定,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建立“双组长”制,成立立法工作组,深入中央在渝机构、市级部门及有关单位开展调研,多次召集部分市人大代表、立法专家、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73条,经研究采纳157条,数十次论证修改了该条例草案。

高质量加快推进大数据立法,是市人大常委会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具体行动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3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制定学习教育计划、任务清单,加强统筹谋划,注重将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创新学习方式和载体,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凝聚力。同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人大职能,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开展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代表等工作,精心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转化为共同认识和坚定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如:市人大教科文卫委针对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深入基层调研,当面听取了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相关群体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吸纳入相关法规条例;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注重将完善立法与加强监督相结合,选取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等13个攸关民生民利的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开展调研,督促相关项目落地实施;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筛选涉及民生方面的15件市人大代表建议进行跟踪督办,着力解决了一批代表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

 

【点评】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一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磨砺。行源于心、力源于志、质胜于华。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并转化为工作动力,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和成效,推动着人大“四个机关”建设和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 张良皓

 

全市区县乡镇人大

换届选举圆满完成

■ 记者 黄振胜

凌晨4:00,西部航空执行早飞任务的136名空乘人员和飞行人员,在出发前庄严投票;在烈士故乡,铜梁区有55年党龄的87岁老人现场郑重将选票投给自己的心中的“代言人”……

2021年12月20日,随着潼南区、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结束,我市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投票工作正式落下帷幕。2300多万选民积极踊跃参加,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区县人大代表12100多名、乡镇人大代表49800多名。

民主选举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为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于2020年一季度起就开始进行调研,全面分析和反映了本次换届选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通过修改选举法实施细则、制发“1+12”有关指导性文件、编印换届选举操作规程、举办换届选举业务培训会、解答问题等方式,助推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采取了哪些宣传措施,最广泛地动员选民依法参加选举?”“流动人口怎样参选,怎样让每位选民充分表达意愿,选出自己的‘贴心人’?”2021年9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督导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队赴38个区县(自治县)的部分镇街,详细了解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制定、代表名额确定分配、选民登记等相关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全域覆盖的督导方式确保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关于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部署得到全面贯彻,确保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要求落实落地。

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轻松搞定选民登记程序。江津区开发的选民登记系统,涵盖选民登记、转接、告知、委托投票四个核心环节。该系统可实现区内一键转接选民关系、区外批量告知转接。智能系统带来的不只是工作的便捷,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

在此次换届选举工作中,各区县(自治县)严密组织、创新方式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权保驾护航。2300多万选民投票积极踊跃,选出6万余名人大代表。全市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风清气正、圆满完成。

 

【点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各级人大代表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践行者、推动者。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和专门渠道,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全程督导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通过完善措施、创新方式、广泛动员确保广大选民积极踊跃参与换届选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走深走实,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谢来位

 

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决定

细化长江“十年禁渔”

■ 记者 陈越

日前,在铜梁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正通过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对监控点流域的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如发现江面上有人垂钓、船只非法捕捞等行为,系统将进行智能判断,如果是违法行为,会对违法人员进行警告,并同时通过AI识别、定位违法行为人。这是落实《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的具体体现。

2021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第一年,全市各地全面加大对非法捕鱼的打击力度。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市水生生物保护区已于2020年1月1日起全面禁捕,全市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其他重点水域自2021年1月1日起全面禁捕。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于长江“十年禁渔”目标任务的完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确保我市长江禁捕工作全面、有效实施,取得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从制度层面对禁捕工作进行全面系统梳理,通过地方立法完善制度体系,对法律相关规定进行细化补充。

2021年7月29日,《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即日起正式施行。

这一法规性决定明确,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重庆段、长江支流重庆段等,全在禁捕范围,涉及的河流多达754条。

该决定还明确了收购、加工、销售、运输、食用非法捕捞渔获物及其制品等破坏渔业资源的禁止性行为,并对垂钓进行了规范,以达到“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

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知晓禁捕区域,遵守禁捕工作相关规定,该决定还要求,市、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在相应水域设立禁捕标识牌。

这一决定的施行,为我市开展长江禁捕工作增添了法治利器,将助力我市以“无渔”破解长江“无鱼”困境。

 

【点评】

长江“十年禁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长江母亲河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这是一场持久战,要想打好打赢,法治是最好的保障。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法规性决定,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落地落实,对于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改善和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人大农委主任委员 辛世杰

 

川渝协同立法结硕果

优化营商环境按下快进键

■ 记者 宋婷婷

2021年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首先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并明确创新试点工作10个方面101项改革举措。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试点城市。

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到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优化营商环境按下了快进键。

2021年3月,重庆与四川同步表决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首个项目。2021年7月1日起,两地条例同步施行。

四川户籍的唐女士长期居住在重庆,2021年11月初,她想在四川天府新区注册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因为注册企业属于“川渝通办”事项,唐女士在重庆两江新区政务大厅很快就完成了信息填报。“之前还要去成都办,现在方便得多,不用来回奔波。”唐女士对此赞不绝口。

这并非个例。如今,在川渝两地开办企业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捷服务。

我市出台的条例明确,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实行扶持政策,支持创业创新、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发展。

据了解,2021年1至11月,全市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49.8亿元,2.7万人得益于此,走上创业之路。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319.25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0万户,占比达到97.38%。

据了解,两地条例实现了重要制度有机对接,共有30余个重要条款从市场、政务、法治三个维度作了相同或相近的规范,明确了统一政务服务标准、加强执法司法联动协作、加强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等系列制度安排,为协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川渝协同立法的第二项成果——《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于2022年1月1日起同步施行。这也是川渝首次尝试以“条例+决定”的形式开展协同立法。

此外,川渝两地铁路安全管理法规协同立法正有序推进,拟于2022年3月同步提请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

【点评】

通过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首个协同立法项目的探索实践,增进了两地人大法制工作机构的联系沟通,促进了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并为接续开展协同立法提供了有益经验。时至今日,两地协同立法成果可谓“接二连三”。协同立法应用于地方立法,是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地方立法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全面深入实施,协同立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 邹钢

 

川渝全国人大代表

首次开展联合调研

■ 记者 廖灿勇

2021年12月16日,重庆万州至四川开江高速公路段正式开工建设,全线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届时,从重庆万州经重庆开州、四川开江到达四川达州将形成高速公路直连,车程时间将由目前的约两个小时缩短到约一个半小时。

重庆万州至四川开江高速公路段,是G5012湖北恩施至四川广元国家高速公路网的一段,是我市规划的“三环十八射多联线”主骨架高速公路网中的第32联线。该路线起于重庆万州区鹿山附近,经万州高梁镇和开州南门镇、铁桥镇、南雅镇,与G5012重庆开州至四川开江段相接。

这是一条当地居民期待已久的民生路、协同路和幸福路。“该项目对完善重庆高速公路网络,加快‘万开云’板块同城化发展,促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市万州区、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开州区(以下简称“万达开”),是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交汇的腹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2021年6月9日至11日,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开展联合调研,先后到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开州区、万州区,调研“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旨在助力“万达开”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省际接合部统筹发展的样板地。

调研中,代表们指出,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交通是基础、是关键、是先导,要加快三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力争取相关交通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三地在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物流运输、公共服务、行政区划等方面的“藩篱”,实现三地一体化发展。

不仅如此,在2021年12月9日召开的川渝两地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三次联席会议上,川渝两地人大再次达成诸多共识,其中拟在2022年再次组织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协同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开展联合调研。该项目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点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交给川渝两地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川渝两地新时代考卷上的一道必答题。在这一“答卷”中,川渝两地人大聚焦共同领域,通过协同立法、联动监督等方式,共同研究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落地落实,充分彰显了人大担当作为,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周少政

 

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市政府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 首席记者 陈敏

“突出以化肥农药用量较高的区域、作物、农户为重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21年以来,已完成土壤样品采样3083个,配方肥施用面积2448.1万亩。在长寿等11个区县,以果树、蔬菜、茶叶、粮油等产业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推广示范;在11个区县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补贴试点。”

“2021年以来,已在14个区县启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在4个区县启动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县建设,着力推动秸秆全域全量化利用试点。”

在2021年年末,市人大常委会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评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市农业农村委汇报了评议意见办理情况。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

从2021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评议市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分别率队,各专工委积极参与,对全市37个涉农区县(自治县)开展了全覆盖式调研指导。

作为2021年市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各级人大在调研上下足绣花功夫,在评议中促进问题整改,形成了共同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在多方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作出评议意见,要求要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放到生态系统中谋划,把关键源区作为核心,集中优势力量投入到对整体水土环境质量影响最重的流域区域、产业和生产主体。

市政府高度重视评议意见办理工作,市农业农村委将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评议意见细化为6个方面16条具体意见、52条具体办理措施,逐项分解落实到10个市级部门,并印发《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评议意见的工作方案》,逐项明确办理时效和工作目标,清单化推动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如在抓产业布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畜牧、水产养殖“三区”管理,引导养殖业以地定养、适度规模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组织编制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并报农业农村部审批。成功创建柠檬、荣昌猪、榨菜、三峡柑橘4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点评】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评议,是对政府该项工作的一次把脉问诊,指出了当前工作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改变农民传统生产习惯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细化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市人大农委委员、重庆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刘永文

 

我市首个“国字号”

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运行

■ 记者 宋婷婷

从“奖励”到“奖励、表彰”,几个字的改变代表着民意的被采纳,彰显出小小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的大作用。

日前,记者从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获悉,在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该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报的意见建议中,有8条被直接采纳或部分采纳,实现了参与国家级立法“零”的突破。

2021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工作座谈会在渝举行,标志着“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我市正式启动运行。

为了稳步推进“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此前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的基础上,制定了《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承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程》,并构建起“1+4+X”的工作网络。

    “1”即以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为主导,统筹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4”则是由辖区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库和磁器口街道、石井坡街道、陈家桥街道三家联系单位;“X”为全区设立在基层的人大代表“家站点”。

这样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能高质量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交办的立法征询工作,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沙坪坝区的法治社会建设。

自正式运行以来,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强化特色“网格化”管理,组织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在网格中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不仅在培育和谐有序的社区法治风气中提高了居民的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同时还实现了在社区大小事务上的民主决策。

据统计,该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围绕噪声污染防治法、反垄断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3部法律草案,召开座谈会25场、参与意见征询工作的群众3600余人次、发出征求意见函93份。目前,共收到意见403条,梳理上交立法建议150条,其中8条被噪声污染防治法采纳。

“当群众发现自己的立法意见最终写进了带着国徽的‘白册子’,成就感会油然而生。”立法信息采集员姚华全说。

 

【点评】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一头连着普通老百姓,让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有机会转化为法律制度安排。因此,抓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就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沙坪坝区也在积极探索实践,选择了有条件、有基础的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立法信息采集活动,广泛征集意见,汲取群众智慧,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重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秦鹏

 

北碚区人大常委会

“我们的制度”云主题馆上线

■ 首席记者 陈敏

“这几天,我通过手机进入‘我们的制度’云主题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近日,在参加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新一届区镇人大代表培训时,区人大代表潘炼表示,有了提前“预习”,她很快进入角色。

2021年2月,由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打造的“我们的制度”云主题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云主题馆采用云架构模式进行数字复刻,以移动终端为呈现载体,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在北碚的生动实践打开了新视窗,也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人大工作画了一张云地图。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云主题馆?北碚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实践,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是人大机关和人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制度”云主题馆,是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借助新媒体,通过“云表达”的方式,生动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次创新,也可以说是“指尖上”的陈列馆,通过手机就可走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弘历史,并直观地了解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北碚的生动实践。

为了使云主题馆的内容更丰富,北碚区人大常委会还向社会公开征集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走访1950年北碚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和1953年第一次普选产生的北碚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云主题馆有2700多个图文素材和视频,在云空间里,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实物影像资料,既有反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事件的照片,也有北碚区历届人代会和人大工作证件、选票等实物影像,还有一些历史文件等珍贵史料。900多幅照片生动记录了北碚人大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的不凡历程,20多部视频和15部“人大口述史”生动讲述了从北碚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北碚区第十八届人大依法履职的鲜活场景,百余件珍贵老物件展示了一代代人大工作者不忘初心、持续前进的奋斗足迹。

 

【点评】    

近年来,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大胆探索,取得了不少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我们的制度”上云,也是北碚区人大常委会的一次探索创新,是运用新媒体宣传好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的创新,是拓展人大阵地的创新。“我们的制度”云主题馆以新媒体为平台,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条主线,突出传统文化,突出北碚元素,构思精巧、匠心独运,既展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展现了自1950年以来北碚区历届人大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丰富实践。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 彭军

 

綦江区人大常委会

2000代表助力乡村振兴

■ 记者 陈越

“乡亲们的土货不要愁卖,我们帮你找销路!”2021年9月15日,綦江区人大常委会启动“振兴路上·我为乡亲卖土货”人大代表主题活动,全区2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为綦江土特农产品代言找销路。

活动启动当天,代表们就在现场帮忙卖出土特农产品45.1万元,同时还有50家爱心企业当场签约,认购了价值614.3万元的土特农产品。

据了解,这是綦江区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三年开展“我为乡亲卖土货”人大代表主题活动。截至2021年年底,全年帮助农户销售土特农产品4600余万元,形成了“人大品牌”,受到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2019年,綦江区人大常委会开始开展“我为乡亲卖土货”人大代表主题活动。2020年又开展了“扶贫路上·我为乡亲卖土货”人大代表主题活动。两年时间,发动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爱心接力,累计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彰显了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塑造了脱贫攻坚“人大品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2021年,綦江区人大常委会总结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接续启动“振兴路上·我为乡亲卖土货”人大代表主题活动,持续打响人大“我为乡亲卖土货”品牌,动员广大代表继续用真心、真情、真举措,代言、带货、带增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綦江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2000余名人大代表人往下沉、身往下走,深入田间地头为土货“晒照”,通过发动亲朋好友认购、微信抖音推介、现场直播卖货等方式,不断扩展土货“朋友圈”。

“綦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振兴路上·我为乡亲卖土货’人大代表主题活动,是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措施。”綦江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点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扶贫路上”到“振兴路上”,虽然时空在变,但不变的是綦江区2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的真心、真情、真举措,是对“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最好诠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綦江区各级人大代表将始终牢记履职为民初心,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依法履职、积极作为,为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

 ——綦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前元

 

秀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立法保护梅江河生态环境

■ 记者 曾珠

每天傍晚时分,居住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河两岸的居民,最喜欢到沿河步道和河滨公园走一走,欣赏两岸的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

梅江河汇集了秀山自治县80%以上的水系,是秀山自治县工农业生产总动脉,名副其实的秀山人民“母亲河”。

实际上,梅江河的水清岸绿来之不易。

2000年前后,秀山自治县锰矿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造成电解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梅江河中下游流域受锰污染十分严重。

“以溶溪河(梅江河支流)为例,我小时候河水还很清澈,到了2005年左右,溶溪河不仅水量变少了,水体也变黑了,因为附近有不少电解锰企业。”秀山自治县人大监察法制委办公室副主任陶继伟说。

随后,随着锰矿企业被关停整治,梅江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但保护利用依然不足。

自2019年起,秀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便希望通过民族立法,巩固和改善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为做好立法调研工作,立法起草组自2019年9月到次年3月,深入村社调研,并赴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多地考察学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为提高立法质量,2020年7月,秀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还委托西南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充分吸纳了论证意见。

经审议修改,《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1月17日经秀山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21年3月31日,《条例》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202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尽管存在争议,但《条例》依然把“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专章列出来。《条例》立法起草组打破同类条例体例结构常规,设置“资源开发利用”专章是为了通过立法达到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力求构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条例》规定,城市规划区、城镇规划区以及其他有条件区域的河段,可以在保障河道和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河滨公园或者与周围山水环境相协调的人文景观等设施,促进河流生态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

 

【点评】

制定出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持续推动解决好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条例》作为生态环保领域的自治法规,充分体现了统筹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注重强化政府及部门职责、注重打好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组合拳”、注重发挥自治县单行条例对上位法“拾遗补缺”作用等特点,是一部“连天线、接地气”并得到群众拥护的条例。

 ——秀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吕英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