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竞技体育发展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竞技体育发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2年07月14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竞技体育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2年6月7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市体育局局长 丁 洪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市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大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坚持把竞技体育发展作为提升城市影响力、带动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抓手抓实抓牢。近年来,我市承办了一批有影响力和关注度高的国际赛事活动,先后成功举办永川国际女足锦标赛、亚洲田径大奖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高规格国际性体育赛事21场、全国性体育赛事77场。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性赛事累计获得126枚奖牌,其中金牌75枚;参加全国性赛事累计获得753枚奖牌,其中金牌246枚。特别是在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和2021年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分别夺得金牌3枚、2枚,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重庆增添了光彩。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三运)和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运)分别获得3金3银4铜和2金8银2铜。积极组队参加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我市运动员王强代表参赛运动员宣誓并参加了多个竞赛项目,实现了我市冬奥参赛零突破。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发展。市委书记陈敏尔多次会见我市优秀运动员代表和先进体育工作者,特别是在会见我市参加十四运获奖运动员、教练员代表时强调,重大国际国内赛事要有重庆声音、重庆身影,要坚持长短结合,努力打造与直辖市地位相匹配的竞技体育。市长胡衡华在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落实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编制竞技体育发展意见”“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并召开会议,对竞技体育发展提出要求。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多次召开竞技体育工作总结会、专题会,分析我市竞技体育存在的短板,明确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工作方法。

  (二)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活动。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参加和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作为锻炼运动队伍的重要平台和展示重庆形象的重要窗口。以备战十四运为契机,积极推动竞技体育扩项,采取训练单位增项、共建队伍备战等方式,新建游泳、羽毛球、马术、击剑等10个备战项目。2021年,我市参加了十四运29个大项171个小项的竞技项目,232名运动员获得出线资格,出线人数较十三运有较大提升。同时,市政府向国家体育总局积极争取,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足球赛(2022年5月官方宣布,因疫情原因易地举办)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赛事先后落户重庆。2021年3—5月,我市在永川区成功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1.3万名运动员参赛,共计96人234次打破95项市运动会纪录,“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既定目标成功兑现。同时,此次市运会也是成为疫情暴发以来国内首个成功举办的省级运动会,为全国举办重大体育赛事贡献了防疫经验。

  (三)大力推进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市政府将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人才支持政策体系,引聘国内外高水平教练、科研人员37名来渝工作或指导训练,引进越野滑雪等项目优秀运动员55名代表我市参赛,进一步夯实体育人才基础。出台《运动员进出队管理办法》,规范运动员事业编制使用工作,将运动员事业编制使用效益作为对训练单位的考核指标之一,理顺编制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关系。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积极打造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平台。创建8个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38个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17所市级重点业余体校;建设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6个、全国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50个,后备人才在训规模常年保持在2.7万人左右。重庆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揽获15金23银37铜,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2021年,沙坪坝、长寿、渝中等22个区县共向市级运动队输送82名优秀运动员苗子,九龙坡区14岁小将马元梁在十四运参加攀岩两项全能,夺得1枚银牌。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竞技体育向前发展。十四运周期的备战经费由十三运周期的7900万元提高到1.8亿元,增幅132.31%。大力推进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建设,建成市运动校新校区,改建射击校飞碟靶场,竞训中心游泳跳水馆即将投入使用,大渡口国际小球赛事中心已按进度完成规划立项。虽然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足球赛已不在我国举办,但市政府仍然将龙兴足球场作为我市重要体育功能设施,坚持标准不降、工期不延,要求相关单位按照既定计划加快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竞技体育加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他省(区、市)相比,我市竞技体育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客观存在,与直辖市地位不相称。主要问题如下。

  (一)备战项目不多且争金项目不足。一是备战参赛项目总量不够。十四运设置了35个大项、410个小项,而我市备战参赛的项目仅有29个大项、171个小项;尤其是在小项上我市参与度不高,有58%的小项未能备战参赛。二是优势项目、争金项目不足。十四运期间,我市具备冲击奖牌实力的仅22个小项,仅在跳水、摔跤、田径、举重、拳击项目中有6个小项上具备冲金实力;我市实际获得奖牌12枚,其中金牌2枚,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靠后。

  (二)体育领域人才政策措施相对薄弱。全市面上人才政策与体育人才衔接不够顺畅、兼容性不强,针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利于我市体育人才的流动和发展。此外,体教融合方面仍然存在部门之间协同不够、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渠道有限等问题,致使我市体育人才基础队伍相对薄弱,体育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

  (三)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大赛条件的场馆设施有欠缺。总体来看,我市现有体育场馆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全国运动会需求,但仍然存在缺项、标准规格不够等问题。大渡口国际小球赛事中心、渝北篮球国际赛事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尚在规划建设;橄榄球、沙滩排球、网球、现代五项、自行车、三人制篮球等项目的体育场馆需要新建、改建或临时搭建,方能满足承办全国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办赛需求。此外,训练场地科技含量不高、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同时存在。

  (四)竞技体育资金投入相对偏少。虽然我市对竞技体育的市级财政投入保持逐年增长,但受财政实力和预算安排等影响,投入总量与其他竞技体育实力较强的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区县对发展竞技体育投入较少;社会参与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积极性不高。

  三、加快提升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思路

  市政府将遵循竞技体育发展特点,结合我市客观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提升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与政策支撑。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工作研究,坚持远近结合、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编制出台2022—2029年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竞技体育发展实施意见,谋划好下一周期全市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加强体育领域人才的分析研究,找准各类人才发展共性特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将体育人才融入我市现有的人才政策体系;突出体育人才的个性特点,针对性研究出台重大体育比赛奖励办法等专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为竞技体育长足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备战扩项与优势培育。全力做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备战扩项和竞技实力提升工作,力争小项备战参赛率突破60%、冲击奖牌项目达到20个以上、争金项目达到10个以上。一是实施“领奖台计划”。进一步巩固举重、摔跤、空手道、拳击、武术、田径、攀岩等传统优势项目基础,着力培养“金牌选手”;大力培育跆拳道、跳水、射击、射箭、艺术体操等现有项目,增强竞技实力;探索布局赛艇、皮划艇、蹦床、霹雳舞等新增项目,努力培育新的优势项目。二是实施“入场券计划”。结合奥运会、全国运动会项目设置,对于我市尚未建队备战的体操、自行车、手球、曲棍球、现代五项、帆船等大项,逐步扩大我市参赛项目数量,争取更多参赛资格。三是实施球类运动振兴计划。加强“三大球”“三小球”场地设施资源整合利用、关键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助力,支持区县、高等院校、企业组建球队,夯实球类运动项目基础。四是实施冰雪运动项目“跃升计划”。持续深化与北方冰雪运动实力较强省(区、市)的交流合作,探索在外省(区、市)建立冰雪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强化人才培养、训练竞赛、科技应用互促,重点推进冰球、花样滑冰等项目发展,力争在国内外大赛中取得新突破。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坚持本地培养为主、外地引进为辅的思路,聚焦重点项目,实施运动员精英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围绕竞技体育规划实施,加强竞技体育“三员三师”(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能训练师、医疗康复师、心理咨询师)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推动市运动竞技学院升格办学,加强各级各类体校建设,培养一批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打造一支业务精湛、训练有素、保障有力的“三员三师”竞技体育人才保障队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理念,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教练员、运动员选拔、引进机制,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人才服务,简化经办程序,破除体育人才引进壁垒,吸引和凝聚更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来渝干事创业,助推全市竞技体育水平提升。

  (四)加强场地建设与投入保障。结合城市功能提升行动,实施办赛促训计划,对标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需求,结合城市功能规划,对全市体育场馆规划布局进行统筹谋划、充分论证,推动规划项目、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有序推进老旧场馆改造提升,力争实现2029年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目标。按照国家级训练基地标准和备战需要,加快推进现有训练基地提档升级改扩建工作,统筹建设异地训练基地。加强体育赛事、项目品牌打造,强化宣传推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项目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场馆、赛事、竞技项目建设运营。加强市、区县两级财政投入,用好用活体彩基金,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保障。

  (五)加强统筹协调与责任落实。压实区县政府属地责任,强化市、区县体育(文旅)部门行业主管责任;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将运动员培养输送,承办国际、全国赛事及市运会,共建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等指标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全市竞技体育更高质量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