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奋进新时代

日期:2023年01月11日 来源:重庆人大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

  过去的五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导航定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方法路径,不断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本期特稿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立法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保障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以及代表工作、自身建设等方面,回顾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五年来的履职成就。

  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已开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而努力奋斗。

 

旗帜鲜明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记者 廖灿勇

  2022年10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集体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前提。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五年来,重庆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执行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各项制度机制,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积极作为,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各领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加强学习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2022年10月24日、26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市人大机关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迅速在市人大机关内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来统揽和指导人大工作。

  五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始终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向人大工作各领域各方面深化拓展,厚植依法履行职责的思想理论基础,找到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精神动力,始终确保人大工作方向明、路子对、思路清。

  如,2018年9月,市委第五次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了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2019年,市人大机关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21年,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部署在市人大机关层层推进,渐次展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市委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后,市人大机关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市人大机关又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建立制度

  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的核心和根本保证。

  本届以来,市委分别召开两次人大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贯彻体现到人大各项工作中等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

  五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时时处处事事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全面贯彻党的主张和意志,审议通过的人事任免案充分实现党管干部这一重要组织原则,依法开展的监督项目始终着眼于推动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市委确定的大事要事。其中,制定向市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的制度规定,累计向市委请示报告405件次;全力完成市委交办的各项任务,牵头负责综合整治的梁滩河水质明显改善,对口联系的丰都县三建乡如期交出脱贫答卷,帮扶的丰都县栗子乡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履职尽责

  围绕中心开展人大工作

  “通过!”2020年2月10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全力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随后,市人大常委会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的实施通知。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切实做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五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自觉把人大工作放到全市大局中去谋划推进,找准履职切入点、把握工作着力点,依法履职、担当作为。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要求,推动建立完善了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和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听取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等重要文件落地见效,保证了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组织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就长江流域重庆段有关情况开展调研,提出了加快编制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规划、优化三峡水库水位调度、加大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资金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区域协作机制等建议。

  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人大常委会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签署关于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协同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铁路交通管理等立法,组织开展了联动监。

  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河长制、长江流域禁捕等方面立法,每年听取审议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连续5年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执法检查。

  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探索建立了“双组长”立法工作机制,以“小切口”立法形式制定一批务实管用的“小快灵”法规。其中,制定的物业管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条例,充分彰显惠民利民的立法初心;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基准,连续五年在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五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自觉把人大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将履职实践融入全市重大战略、重点任务,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助力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展现了人大担当。

 

立法先行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 记者 颜若雯 周晏如

  2020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开进了广阳岛现场。会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情况开展集中视察。

  2022年12月,长江上游最大江心岛——广阳岛,迎来了许多“新面孔”。最近,摄影爱好者高少雄在这里拍摄到的赤嘴潜鸭,就是首次“做客”广阳岛的动物之一。

  青山绿水背后有立法者的贡献。2020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开进了广阳岛现场,在会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情况开展集中视察。而此前,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的决定,用法治化方式,让广阳岛的规划更具刚性和约束力。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确保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顺利实施。

  “硬核举措”保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021年7月,《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从此,一系列立法层面的“硬核举措”保障重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条例》规定,推行开办企业全流程“一网通办、一窗领取”。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有关部门应当即时办结;不能即时办结的,应当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市场主体迁移后其持有的有效许可证件不再重复办理。

  “对一家制药企业来说,限时办结太重要了,它决定了货款回笼的快慢,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手握《条例》文本,市人大代表、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洪涛深感其分量之重。他认为,《条例》把过去积累的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上升到法规层面,意味着成果固化,不会轻易变动。

  《条例》规定,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022年6月,我市出台《重庆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任务清单》,聚焦着力优化涉企服务、提高投资效率、清除市场壁垒、降低制度成本,提出110条工作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条例》之外,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该条例施行3年多来,保障重庆自贸试验区在法治轨道上,充分发挥全市改革发展排头兵、开放发展制高点、创新发展先行者作用。

  目前,重庆自贸试验区开展了以铁路运单物权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为重点的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并实现批量化运用。

  立法护航“生态绿岛”名副其实

  广阳岛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

  2010年前后,这个枯水期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岛屿,曾被规划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量,开山、毁林等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019年,全新的广阳岛片区总体规划正式出炉,重庆摒弃“大开发”的发展思维,下定决心守护长江中心这一抹绿。

  同年,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立法层面明确广阳岛片区分3个管控区,核心管控区禁止土地出让和商业开发建设。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履行本决定确定的职责的,市人大常委会可以采取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方式加强监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或者向有关机关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要改,就到人大来改。”一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决定》草案时,道出了《决定》的分量和意义。

  立法护航之下,截至2022年9月的数据显示,广阳岛已记录到植物594种、动物452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

  制度化数字化提升备案审查质效

  如今,登录重庆人大网,就可轻松查询下载准确、权威的市、区县两级“红头文件”。此前,市人大常委会还开通了网上提交审查建议的功能,市民可以直接在网上提出审查建议,“一键”撬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红头文件”的审查监督。这是重庆人大全面激活备案审查制度的最新成果。

  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从专项审查法规配套规定的角度,“全面体检”28件交通和卫生健康领域地方性法规中,74个条文的配套规定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又跟进落实2020年对交通和卫生健康领域地方性法规配套规定专项审查中需要整改处置的14个问题,采取书面发函、座谈会商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有关配套规定,推动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

  “体检”发现,《重庆市献血条例》中要求制定的3个配套规定没有制定,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委随即致函市政府办公厅及时处置。

  随后,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印发《重庆市临床血液应急保障预案》——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重庆可通过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调配,实现全面的血液保障。市内、市外区域联动,有效预防、及时应对采供血危机。当出现季节性缺血等特殊情况时,同样也可通过应急保障预案进行调配。

  市卫生健康委也发布《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做好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激励工作的通知》,让广大献血者可以获得更强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

  2021年,在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审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现行有效的201件地方性法规(截至2020年12月底)配套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并从中发现问题,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

  2021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地方性法规配套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监督办法(试行)》,鼓励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需要制定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与法规同步实施。这意味着“配套不及时”的问题将从制度层面得到规范。

 

精准监督 守好人民共同财富

■ 首席记者 张双山

  2022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副主任周旬,到渝北区调研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

  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强化政府债务审查监督、预算绩效全过程监督,人大预算监督持续深入;专题询问国资管理情况,与审计部门联动开展监督,为守护共同财富持续发力。

  党的十八大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围绕全市大局,不断开拓创新,提升财经监督工作效能,更好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助推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央方针政策和市委工作要求,聚焦重大项目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重大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等重点开展监督,以有力有效的监督助力全市改革发展稳定。

  “以往,对于政府性投资的市级重大项目的监督,通常采用的是年度监督,每年在计划报告中作为附件报送。”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介绍,这样的方式,在时效性上可能会打折扣。于是,在2019年抽样调研探索的基础上,2020年再度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建立市发展改革委按季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市级重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机制,对年初市人代会审查批准的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政府性投资市级重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按季监督。

  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简杰介绍,为进一步规范监督程序,明确监督重点,增强工作实效,市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预算工委正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积极推动制定《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钱要花在刀刃上

  “有部门年初的一般公共预算为1.5亿元,但截至今天,已下达预算指标却有6亿多元,而一些部门有的项目已下达指标1700万元,款项却未拨付。”

  “希望有关部门深入查找原因,积极整改,加大预算执行进度,整改结果及时向‘两委’反馈。”

  ……

  2021年年底,市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预算工委召开2021年前三季度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针对前三季度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较慢、年初预算与已下达指标差异率较大等突出问题,召集6个预算支出规模较大的部门及市财政局有关业务处室的负责人,面对面分析问题,探讨改进措施,现场督促整改。

  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毛玉树说,这是人大预算监督不断向预算编制和政策制定的“事前”环节、预算执行和政策实施过程的“事中”环节延伸和实化的一次具体体现。

  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提前介入预算编制机制,每年参与支持推动市财政部门开展市级部门重点项目预算、财政直编项目预算和项目支出标准公开评审,以及部门预算执行追加公开评审,实现预算审查监督“全口径”“全覆盖”,保障了全市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民生资金需求,实现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5年来,共对3708个项目进行了评审,涉及资金1967亿元,审减100亿元。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政府债务审查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推动政府加强债务管理、有效防范重大风险。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政府债务审查监督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主任会议首次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情况的报告,并建立起常态化监督机制。建立政府债务重点项目审查批准制度,要求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将政府债务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并编制项目绩效目标,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

  “通过对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企业复工复产产业扶持资金项目等21个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同时也有9个因预算执行缓慢的项目被削减预算安排。”2018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确定若干重点项目资金、中央直达资金项目,以及减税降费等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实现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5+1”预算联网监督运用机制,坚持每半年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预算执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函询,累计函询51个部门,涉及项目资金1498.6亿元,有效地推动有关部门不断改进预算编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实现预算绩效全过程监督。

  管好人民共同财富

  “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什么成效?”

  “企业普遍反映政策很好,但获得感不强,这是什么原因?”

  ……

  2022年12月14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市政府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聚焦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展开对话。

  这已是市政府连续第5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同时,全市38个区县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2021年9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为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根据“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重大事项应向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通报,经主任会议同意,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规定,先后将重庆商社集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庆能投集团重组、重庆钢铁集团司法重整等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了通报、报告。

  五年来,市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预算工委每年年初都会主动与审计部门衔接,持续强化国资、预算监督与审计监督联动,除督促审计部门加大对政府债务、民生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力度外,还要求审计部门将市人大常委会国资管理监督重点纳入审计工作计划,并将国有资产审计情况形成专项报告,作为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子报告,为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提供支撑。

  此外,市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预算工委还成立国资监督处,五年来,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10项,开展专题询问1项。

  同时,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建成市人大国资联网监督系统并上线运行。通过与第三方机构联合组成课题组,对重庆市人大监督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展开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人大监督特点、符合实际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人大国资管理监督针对性和实效性。

 

川渝携手 同心唱好“双城记”

■ 记者 宋婷婷

 

  行走川渝各地,人们欣喜地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果真切地写在了这片热土上。2020年7月23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签署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开启了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合作新征程。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靠前履职,聚焦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紧密协作、相向而行,为共促区域协同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力量。

  签署协议 为携手合作拉开序幕

  202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写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章节。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是川渝两省市必须担负好的政治责任。

  2020年7月23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签署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从协同立法、联动监督、协同开展代表活动、强化人大制度理论与实践研讨四个方面通力协作,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2020年12月,双方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座谈会,共商川渝人大常委会合作大计,敲定3个方面8项具体合作事宜。

  一年后,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又相约重庆市大足区,召开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三次联席会议,总结交流成效,共话下步协作。

  签署协议,拉开协同合作序幕;定期会商,不断健全合作机制……2020年7月至今,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顶层设计和区域特点,召开了3次联席会议,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不断推动川渝合作走深走实。

  协同立法 为双圈建设保驾护航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通过立法来引领和推动。近年来,为了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人大探索推进协同立法,结出了累累硕果。

  如今,在川渝两地开办企业,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捷服务。这是及时出台的川渝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带来的便利。2021年3月26日通过的《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3月31日通过的《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收获的首枚“果实”。

  两地制定的条例实现了重要制度有机对接,明确提出川渝两地协同推进“加强毗邻地区合作,支持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首次探索实践也增进了两地人大法制工作机构的联系沟通,促进了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并为接续开展协同立法提供了有益经验。

  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正式施行,也意味着川渝协同立法的实践探索起步。随后,《川渝人大法制工作机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立法工作办法》出炉,规范两省市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开展协同立法工作。

  本着“立法文本协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进、立法成果共同运用、法规实施联动监督”的精神,两地人大深度协同联动,纵深推进协同立法。2022年1月1日起,《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同步施行,充分体现了两省市从法治层面“共护一江水”的决心。

  这是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首次协同立法,也是继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之后川渝两地协同立法的又一成果,将有助于协同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2年5月1日起,《重庆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和《四川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同步施行。这是川渝两地人大协同立法的第三个成果。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重庆市和四川省迎来铁路建设发展的黄金机遇,保障铁路安全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两地条例的实施,将成为铁路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

  2021年12月9日,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联合考察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进情况、《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实施情况。

  联动互动 为双城起舞献计出力

  近年来,两地人大同频共振、同心向前,在多个层面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成效不断显现。

  首次联合提出全团建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四川、重庆代表团联合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在全国人代会上尚属首例。

  首次联合组织专题调研。2021年6月,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组织两地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开展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专题调研。代表们深入四川省达州市、重庆市开州区和万州区的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物流园区,详细了解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积极建言献策。随后,两地人大共同形成了高质量专题调研报告。

  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为了共护一江清流,2022年10月中旬,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这也是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在区域协同监督中的探索创新。2022年12月12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

  “亲密合作”不止于此。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共同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呼吁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开展川渝地区能源综合改革,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3个月后,川渝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第二次开展联合调研,代表们从人大立法、代表作用发挥等方面助力支招。这次联合调研也展现了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在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上的责任担当。

  川渝人大常委会联动,分别听取和审议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报告,又联合开展调研,持续跟踪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推动两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发展,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

  ……

  在一次次协同合作中,一个个“金点子”成为助力发展的“金钥匙”,不断推动成渝互融、双圈共舞。

 

持续发力 让山清水秀生活美

■ 首席记者 陈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这一过程中,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监督工作作为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用力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人大贡献。

  用法治之力保护生态环境

  广阳岛是长江流域不可多得的生态宝岛。几年前,持续开发建设导致岛上原生态梯田和自然水系受到破坏,岛上原有田园乡村形态消失殆尽。

  为保护好广阳岛,打造长江生态眼。

  2019年8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的决定,让广阳岛的规划管理更具刚性和约束力。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助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认真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开展长江流域保护地方性法规专项清理。落实中央关于长江十年禁渔重大决策,作出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划定禁捕区域,明确禁捕措施,规范垂钓行为,强化长江流域重庆段禁捕工作的法治支撑。

  在环保立法方面,市人大常委会还着眼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如:制定湿地保护条例,对在湿地内从事生态旅游、调查观测、科普教育等活动进行规范,对重要湿地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加以保护,最大程度发挥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修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完善绿地率指标设定、立体绿化建设、绿化补偿、绿地地下空间开发等规定,推动城市园林绿化质量全面提升,让重庆山水之城特色充分彰显。

  此外,作为梁滩河的市级河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多次巡河,研究治理方案,推动主城区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污染类型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次级河流——梁滩河的水质大为改观。

  梁滩河是嘉陵江下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廖家沟水库,是缙云山和中梁山“两山”槽谷内最大的河流,流经九龙坡、沙坪坝、北碚三区,最后汇入嘉陵江,全长88公里。

  近年来,张轩多次前往梁滩河,足迹不仅停留在梁滩河两岸,还上溯至可能影响梁滩河水质的相关区域,或视察、或调研,在走访中询问,在座谈中交流。通过积极督导流域“管网无盲区”推进行动,梁滩河污染问题得到了治理,流域环境大大改善。

  紧扣法律规定开展执法检查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突出问题解决和重点领域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这次执法检查,采用了听取汇报、实地调研、随机暗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收集了大量真实情况,形成了高质量的执法检查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中,共15处采纳了我市执法检查报告中的内容,其中肯定重庆做法的有13处,作为案例要求整改的有2处。

  作为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2022年1月1日起,《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重庆决定”)和《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同步施行。2022年10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了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

  通过执法检查发现,“重庆决定”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压紧压实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相关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层层部署、一体贯彻,公、检、法协同发力,协同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作,川渝协同保护任重道远。目前,我市市级层面与四川省签订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3份,我市嘉陵江流域14个区县与毗邻的四川省市(县)签订合作协议20份,协同保护氛围日益浓厚。此外,重庆市会同四川省联合编制“六江”(即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水陆域开展生态缓冲带和生态隔离带建设。

  工作评议为政府把脉问诊

  这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贯彻实施长江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督促政府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制定配套文件,扎实开展生态修复,严格执法监督问责。

  听取审议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情况报告,督促政府聚焦减污降碳、生态修复、风险防范,加大对违法占用自然岸线、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地等突出问题的整改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

  评议市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常委会2021年度重点监督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历时半年对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把脉会诊。从2021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评议市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分别率队,各专工委积极参与,对全市37个涉农区县(自治县)开展了全覆盖式调研指导。

  全市各级人大在调研上下足绣花功夫,在评议中促进问题整改,形成了共同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在多方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作出评议意见,要求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放到生态系统中谋划,把关键源区作为核心,集中优势力量投入到对整体水土环境质量影响最重的流域区域、产业和生产主体。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评议,是对政府该项工作的一次把脉问诊,同时也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记者 周晏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聚焦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物管条例 十年大修背后的决心

  自2018年首次提请审议后,《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的修订历时一年多,历经四次审议,修改比例超95%,最终以高票通过。新修订的《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该条例自2009年经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已经过去十多年,已不完全适应重庆市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其间,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多次带队深入基层调研,还邀请小区业主代表、业委会代表、社区干部代表、物业服务企业代表,以及立法咨询专家、市人大代表、律师代表等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立法论证会。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经过“精雕细琢”,充分吸纳民意,这既是立法的过程真正深入人心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修订后的《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两年多来,物业管理法治环境日益改善,物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贯彻落实《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对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持续有效实施条例各项规定。”重庆市人大城环委主任委员屠锐说。

  控烟养犬 民生领域精准立法

  2020年6月,市五届人大为做好公共场所控烟相关立法工作,召开了《重庆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副主任沈金强出席会议,听取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市人大相关专工委、相关市级部门的意见。

  “我认为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场所、违法处罚等概念范围,规范相关表述;要进一步处理好控烟与禁烟的关系,把握好度,分类分级不搞一刀切。”有代表提出。

  有相关市级部门提出,要正确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生活的社会共识。

  2021年1月1日起,《重庆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开始施行,这是重庆首部地方性控烟法规。该条例的出台,为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提供了法制保障。

  如今,《重庆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已经实施两年,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无烟党政机关3543个,覆盖率为100%;建立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开展控烟宣传,推动形成不在他人面前吸烟、勇于拒绝二手烟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历经三次审议后,《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副主任张山介绍,该条例共7章49条,主要明确了养犬管理职责,犬只免疫和养犬登记,细化养犬行为规范,强化犬只源头及末端治理,依法设定法律责任等内容,并围绕每户限养数量、烈性犬攻击性犬禁养制度、犬只个体识别制度、养犬登记制度、养犬管理服务等进行制度设计。

  针对流浪犬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遗弃犬只流浪街头等亟须规范的问题,该条例明确了责任部门,避免职能不清、管理缺位,有助于逐步减少社会上无人管理的无主犬只数量,降低狂犬病传播、犬只伤人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出台,不仅有助于加强养犬管理,保障群众人身安全,维护市容环境卫生和社会公共秩序,更是市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引导群众依法、规范、文明养犬,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的体现。

  助力“双减” 人大监督落地有声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将‘双减’落到实处,我们坚持把高效课堂作为重要突破口。”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我市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全市各中小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供了行动指南。

  云阳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与校园活动。

  2022年以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为了解全市“双减”工作推进情况,做好监督,于2月至3月上旬,开展前期调研工作收集相关情况,采取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展专项监督,3月下旬至8月开展集中调研。

  据悉,市人大常委会前期调研主要是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职情况,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培训机构治理、校内提质增效、强化督促检查等情况。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情况,包括学生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等情况;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情况,包括审批管理、培训服务、教师资质、广告管控、费用监管、执法检查等情况。同时,了解“双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前期调研除了听取部分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外,还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学校、培训机构、家长的情况介绍,随机电话访问了部分家长,收集对“双减”工作的意见建议。

  2022年9月28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报告。同时,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提交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各中小学着力推进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全市越来越多的学校从以往单方面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合作探究、双向启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随着教育生态逐步改善,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均已建立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截至2022年9月,全市参与教师20.65万人、学生298.45万人,学生参与率98.45%。

 

倾情倾力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 首席记者 陈敏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乡村振兴是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的五年,正是“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关键历史时期。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将依法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履职重点,通过立法、监督等方式,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人民满意的答卷。

  人大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日,丰都县三建乡晒出了2022年电商产业成绩单:截至2022年12月23日,三建乡电商产业及上下游商贸流通服务业共实现经营收入4543.51万元,超额完成年度收入倍增目标。

  取得这样突破性的进展,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协调推动分不开。

  2017年之前的丰都县三建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居丰都县末位。2017年8月,三建乡纳入重庆市深度贫困乡。当年9月,按照市委的部署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定点帮扶三建乡。

  曾经的三建乡老场镇背靠一片32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曾多次出现险情,威胁着老场镇1.3万余平方米房屋及场镇居民的安全。为此,三建乡启动了场镇整体避险搬迁工作。

  如今,三建乡全面完成场镇搬迁房屋主体工程,乡政府、派出所、卫生院、敬老院、文化服务中心、汽车站等基本完工,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用实际行动谱写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致富奔小康的人大篇章,并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脱贫攻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如实施整乡“三变”改革,让这个深度贫困乡逐渐探索出一条有效推进产业发展的脱贫致富路。

  现在的三建乡,建成投用的三建龙河新桥、农贸市场,结束了“新老场镇隔河相望”“千百年来露天赶场”的历史。一座座大气精致的灰色小楼,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一起,宽阔崭新的道路纵横其间,让这里的生活更加便捷。

  “还有两三个月,待新场镇全部建设完毕,统一移交后,也会在一些社区试点,聘请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建立‘社区党支部+物业管理居民代表会+物业公司’三方协调工作机制,对新场镇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丰都县三建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三建乡组建了全市首家村(社区)联合工会,创新成立三建乡红十字会、留守老年人协会;家庭教育互助会在8个村(社区)全面推进,暑期儿童成长营、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渐成品牌;思源水库正式下闸试蓄水,“一库十塘百池”的“长藤结瓜”水系配套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人畜饮水、产业用水问题即将得到根本性解决。龙河流域农产品暨电商集配中心建成投用,成功吸引京东云仓、丰江汇等实力企业入驻……

  三建乡“峡谷山腰”“山体滑坡”“穷山沟”的这些标签,已被去掉。

  倾情倾力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摆脱了曾经的发展困境,丰都县栗子乡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正逐步实现乡村美起来、群众富起来。而这背后,正是丰都县栗子乡接好脱贫攻坚“接力棒”,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

  2021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帮扶集团正式启动工作,先后选派46名干部到丰都县驻乡驻村开展工作。驻乡工作队依靠栗子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帮扶工作职责,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规划编制、推进项目建设、加强消费帮扶、严格队伍管理等工作。

  振兴乡村,种什么好?这是驻乡驻村干部到任之后,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栗子乡三面环水、一面临崖,海拔280米至1428米。这里立体气候明显,光照、雨量、温度适宜,自古盛产优质大米。

  在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栗子乡将大米确定为主导产业。

  同时,栗子乡广泛推进“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农药”有机水稻建设工程,推广使用有机无机复合肥、配方肥、生物肥,发展无公害的绿色、有机农产品。

  2021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帮扶集团18个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倾力帮扶,全力支持丰都县及栗子乡、三建乡等12个乡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在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人才建设、消费帮扶、乡村治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2022年,是本轮驻乡驻村工作关键的一年,驻乡驻村工作队扎根一线埋头苦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调发展,克服了旱情、疫情等诸多困难。

  以法治之力守护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强化法治之力,通过立法、监督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2019年,为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重庆修订了《重庆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2020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听取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相关工作,市人大常委会还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培育发展情况、生产经营体系建设情况、政策支撑和保障措施情况开展了调研。

  2022年,《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2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市乡村振兴领域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规。该条例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细化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目标、任务等,同时将行之有效的政策、改革措施法定化,将对全市的乡村振兴起到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此外,新修订的《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重点解决了我市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人才匮乏、贷款融资难和运行不规范等新问题,将近年来我市开展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

  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人大代表高度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围绕资金、产业、医疗、教育、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大量意见建议。随着一件件建议的落地,一件件实事也开花结果。

 

监督司法 擦亮公平正义底色

■ 记者 宋婷婷

 

  监督司法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做好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五年来,重庆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着力健全人大监督司法工作制度,积极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持续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加强和改进监督司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共同托起了司法公正的“蓝天”。

  推动破解执行难

  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日前,重庆三峡银行工作人员向长寿区人民法院送来了一面写有“高效执行、廉洁奉公”的锦旗,对该法院克服阻碍、坚决执行、协调各方,成功以2.3亿元拍卖抵押物,实现债权表示衷心感谢。

  2.3亿元!这是长寿区法院史上最大单笔拍卖成交额。据了解,2022年7月底,长寿区法院依法立案执行重庆三峡银行申请执行重庆长寿某城实业有限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立案执行后,该法院依法对上述案件抵押物进行司法处置,并成功完成对抵押物的拍卖,整个过程仅历时4个半月,极大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用心执行,6年积案终执结”“‘云上’约谈促履行,便捷高效护民生”“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维权纾困两不误”……自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3月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目标后,全市法院干警以敢打必胜的信心决心,投入到“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战役,实现执行工作由阶段性攻坚战向常态化持久战转变,由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向健全长效机制转变。仅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就共办理执行案件903972件,执结824245件,执行到位金额1353.1亿元。

  法院执行工作是依靠国家强制力确保法律全面正确实施的重要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也是法院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发挥监督职能,助力破解“执行难”。

  2018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决胜之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调研组,对全市法院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为重庆市委、市政府了解、支持全市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提供决策依据。

  这一年,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高法院关于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建立和完善联合惩戒机制、强化执行工作监督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协调、督促有关各方形成合力,助推全市法院对标对表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

  2019年7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就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确保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实现提出明确要求。

  执行攻坚,关乎民心民愿,关乎公平正义。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又组成调研组,就全市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开展全面调研,听取和审议了市高法院关于全市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助力全市法院不断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

  法院执行是司法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能否将“纸上的权利”转变为“真金白银”,真真切切地影响着胜诉当事人的切身权益。通过人大监督,各方用力,这一司法领域最大的顽疾正得到有效化解,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跑出了“加速度”。

  2019年6月,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巡查工作办法(试行)》。这是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公益诉讼巡查工作办法。(资料图)

  助力检察公益诉讼

  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2022年7月,在我市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五周年之际,《重庆检察公益诉讼五周年白皮书》的发布引人注目,它对重庆检察公益诉讼五年实践进行了全景式回顾。

  《白皮书》显示,五年来,我市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最高检工作部署,始终牢记“公共利益代表”的职责使命,围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强化法律监督助推全面依法治国这项主责、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个核心,充分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向全市3400万人民交出了一份以绿色和安全为主基调的检察公益诉讼答卷。

  这五年,也是重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支持和促进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五年。

  2017年7月,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正式建立。经过全市各级检察院的共同努力,我市检察公益诉讼全面深入开展、检察公益诉讼保障机制日益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基础不断夯实。但是,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调查取证保障措施不足、审判制度尚需完善等难题不容忽视,尤其是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更需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专项报告,这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当年监督工作的一项重点。在此之前,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对重庆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在全面掌握了解我市公益诉讼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推动我市公益诉讼工作更好发展。

  2020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继2019年听取审议公益诉讼工作专项报告后,市人大常委会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的又一有力制度保障。

  彼时,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尚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在法律规范、制度设计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决定》的出台,是对检察公益诉讼现行法律规范的有益补充完善,有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全面保护公共利益。

  随后,市检察院又通过制定《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的工作任务清单》等举措,统筹推进公益保护工作,使检察公益诉讼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我市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服务大局有力有效,办案力度充分彰显,监督领域丰富拓展,案件质效不断提升,保护公益效果明显,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工作成效有目共睹。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大代表,也对检察公益诉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有力有效守护了青山绿水、守护了公共利益、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积极探索 代表工作出新出彩

■ 首席记者 张双山

 

  努力创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成果。这是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走访市人大机关时提出的要求。

  这些年来,重庆人大工作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前行,特别是在人事代表工作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年来,人事代表工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国省级人大中率先推行代表履职量化登记管理,提出了“341311”量化标准;率先实施代表建议办理“两次评价”机制,并首次对市政府办理代表建议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探索开展有关任命人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并开展满意度测评。同时,固化做法、总结经验,推进人事代表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2022年7月6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主任接待日活动开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到九龙坡区听取代表意见建议。

  “主任接待日”活动走深走实

  “本届以来共开展活动38次,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接待基层市、区人大代表766名,实现了对所有区县(自治县)的全覆盖,收集意见建议均在规定时限反馈代表。”近日,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获悉,市五届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是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的一项创新。2013年9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工作制度》,探索创新推行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深入基层,倾听代表意见建议,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助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继承创新,从接待主题的选定、接待方式的优化、意见建议的收集处理反馈等工作环节着手,不断完善“主任接待日”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活动质效。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每年都会根据全市中心工作、热点问题等,有序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大家先后围绕卫生事业及康养产业发展,脱贫攻坚,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乡村振兴、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未成年人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等主题,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听取各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五年来共接待人大代表766名,收集意见建议共730余条,部分建议现场予以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会进行梳理后进行交办,并跟踪督办。

  其中,一些代表建议的办理成效也非常明显。如根据铜梁区钟伟代表提出的“关于建立环保执法联席会议制度的建议”,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司法机关,通过组织开展环境保护联动执法、规范案件移送和监督程序、依法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共同推进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措施,进一步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长效机制,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代表履职规范化

  2019年6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主任会议通过的《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活动登记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了代表年内、届内履职活动要达到“341311”基本要求。即一年内,在市人代会期间的审议发言不少于3次,闭会期间参加各项履职活动累计不少于4次,提出议案或者建议批评和意见不少于1件;一届内,参加代表履职培训不少于3次,为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不少于1件,向原选举单位述职不少于1次。

  “‘341311’基本要求告诉我们,至少做到什么样,才算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际麾(重庆)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贺帅帅说,起初对于如何履职还感到有些迷茫,该办法出台,详细看完后感到非常清晰,“一下就知道该怎么履职、从哪些方向履职了。”

  为了更好地促进代表履职,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还分片区深入开展代表主题活动,提升了代表活动的聚焦度、影响力、实效性。会同各选举单位和市人大各专委会,组建了39个市人大代表联系组和8个市人大代表专业组,起草印发了《关于加强市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意见》,明确和规范了本届代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落实每名基层市人大代表任期内至少列席一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常委会和专工委活动邀请报名代表参与等机制,基层市人大代表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400人次,会前均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召开座谈会提出有关要求;代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和专工委活动1290余人次。对联系组、专业组闭会期间开展代表活动进行指导,编发联络工作动态104期,总结宣传各地的经验做法。五年来,市人大代表累计开展视察活动788次,参加代表7900余人次,开展专题调研1300次,参加代表6500余人次,提出工作性建议1009条;组织代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代表们协调捐赠扶贫资金约38亿元。

  为更规范推进代表履职,市人大常委会还认真推动落实“两联一述”。届初,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两联一述”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确定60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112名基层市人大代表。2019年,召开市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交流会,会后各区县相应召开交流会并出台文件,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352万元,规范建设代表“家站点”9300多个,近6万名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混编进“家站点”开展活动。五年来,累计组织开展代表走访、接待群众活动16万人次,参加代表6300余人次,收集处理社情民意10万余条。认真推进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工作,870余名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述职率达到100%。认真承办“主任接待日”活动,本届共开展活动38次(其中2022年开展10次),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接待基层市区人大代表766名,实现了对所有区县(自治县)的全覆盖,收集意见建议均在规定时限内反馈代表。

  建议办理两次评价

  2022年12月23日,中国人大网以《双向确认承诺打表办理建议——重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之“变”》大篇幅报道了重庆市人大建议办理“两次评价”的工作创新及成效。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扎实推进代表建议办理“两次评价”,将代表建议答复函回执和答复函承诺事项落实情况回执直接上传到代表建议办理系统并由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统一收集,对不满意的与承办单位和代表积极沟通、重新办理,推动了代表建议办理由“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

  五年来,经过筛选推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对163件代表建议开展重点督办(其中市领导督办110件、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市人大专委会督办53件),已全部完成督办,相关区县和代表反映较好。2018年以来,每年选取部分单位开出问题清单进行专项检查,推动问题整改落实;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市政府办理代表建议工作,问得精准、答得诚恳透彻,取得了明显成效。协调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优化完善代表建议办理考核机制,强化办理责任。

  同时,还加强了对代表建议工作的宣传和公开。将代表建议工作纳入贯彻市委人大工作会议总体宣传之中,在全国人大召开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座谈会上两次作大会交流发言,宣介我市建议办理经验。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积极推进代表建议公开,五年来,除不宜公开的建议外,依法审核公开代表建议4744件,接受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锐意进取 夯实履职尽责基础

■ 记者 廖灿勇

 

  重庆市五届人大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和机关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四个机关”定位要求,坚持把提高政治能力放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高度重视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人大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切实提升人大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以自身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019年5月13日,中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下简称主题教育)。2021年2月20日,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下简称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有收获”是主题教育的目标之一。重庆市人大机关以上率下,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干部创新方式方法,突出学习重点,采取跟学、自学和交流研讨等方式,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高标准高质量抓实了主题教育。

  其中,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跟随市委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读书班,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学习研讨,并分别为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机关党组开展集中学习研讨8次,各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和专题讨论174次,党员干部交流发言641人次;机关市管领导干部讲授专题党课30余次;机关党组举办3次集体学习汇报(处长论坛),22名处级干部结合工作实际交流了学习心得体会,将学习成果用情讲出来,以学带讲、以讲促学。

  整改落实是开展主题教育的目的。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突出主题教育的实践性,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对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中收集和发现的问题,列出了整改落实“施工图”,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同时,注重主题教育成果转化,及时制定完善了各项制度机制30余项。如,完善立法调研、提前介入工作机制,更加聚焦重点、跟踪审议意见落实,探索建立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制度等。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21年,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部署在重庆市人大机关层层推进,渐次展开。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先后分专题举行9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开展讨论交流42人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主要负责人先后3次作宣讲报告,并深入丰都县栗子乡为基层党员作党课辅导;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成员分别到所在党支部讲授党课,厅级党员干部带头讲党史专题党课80人次;各党支部开展专题学习260次,党员干部交流心得体会670人次;组织开展“人大讲坛”和青年读书活动6次。分别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色三岩”等红色纪念展馆,累计外出参观340人次,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26次,现场听取红色故事15场次。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重庆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履职能力及质效得到不断提高。

  培训轮岗提升能力素质

  “尚贤者,政之本也。”市五届人大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和机关党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紧扣全市工作大局,结合人大工作实际,注重通过多岗位历练和强化培训挖掘干部潜力,提升工作效能。

  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人大干部队伍建设,把人大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纳入党政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大人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进人大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为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有源头活水来。”采取遴选公务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方式,将一批高素质的年轻干部作为“新鲜血液”吸纳到市人大机关,有效改善了机关干部队伍的年龄、专业结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建立竞争上岗等良性循环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参加驻乡驻村工作队,着力推动干部轮岗和提拔交流,使干部得到多岗位历练。鼓励人大干部到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施展才干。

  同时,立足全市中心工作和人大工作实际需求,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讲座、人大论坛等,定期召开座谈会,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建立传帮带机制,大胆使用政治素质强、能力素质好、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年轻干部。

  此外,为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还密切同区县人大联系,全面加强指导完成了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的培训。

  2021年5月31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集中前往市档案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以案四改”筑牢思想防线

  2020年11月3日,一场特别的警示教育会在市人大机关召开。会上,通报了王银峰严重违纪违法案情况,印发了《关于市人大机关开展“以案四改”(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督、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集中整治工作的方案》,部署了开展“以案四改”集中整治工作。

  随后,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部门、驻机关纪检监察组和各级党组织,先后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召开专题剖析会和支部组织生活会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开展检视剖析,深入对照检查,制定问题清单、风险清单,精准抓好问题整改,推进“以案四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两级党组班子成员和非中共党员的常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分别参加分管、联系部门的专题剖析会和组织生活会,驻机关纪检监察组、机关党委分别派专人全面参与做好督促指导工作,听取各部门专项治理工作情况,及时组织“回头看”和跟踪评估,防止反弹回潮“雨过地皮湿”。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部门、驻机关纪检监察组和各级党组织,结合市人大机关工作实际,全面查找组织和个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廉政风险,对可以立即纠正解决的问题,立查立纠、即整即改;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严格界限、明确整改时限,并注重修订完善制度措施,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科学统筹治理。

  通过开展“以案四改”,进一步推动营造了重庆市人大机关良好的政治生态,为服务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编辑|常畅

审核|曾珠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