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 代表提出的建议有了回应
“国家相关部委能迅速给出回应,凸显出对代表意见建议的重视,也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创新的体现。”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很欣慰,他收到了国家发改委的一封感谢信,对在审查计划报告时,他所提出的关于“培育创新文化”的建议给予了回应。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史浩飞发言时提出,建议在科研体制改革中增加“培育创新文化”的相关内容。两天后,他接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感谢信,对他提出的相关建议给予了吸纳。
“在科技创新中,创新文化相当重要。”在史浩飞看来,创新文化是环境,就如同是创新发展的“土壤”,需要厚植科技创新发展的软实力。
“种子在什么环境里播种,就会结出与这个环境相适应的果实。”史浩飞说,创新文化是创新自信的源泉,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管理制度,鼓励各行业培育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形成社会氛围,凝聚更多力量,才能不断开创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作为一名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近年来,史浩飞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大部分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正面回复和采纳。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建议部分已转化为国家的相关政策或规划。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史浩飞就建议,完善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决定着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对于推动前沿技术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史浩飞说,他的建议推动了相关工作,有的转化为相关政策和措施。
2022年11月9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实的经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方案》采纳了史浩飞相关建议,明确对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制度,建立体现重大原创性贡献、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等的人才评价指标。破除“唯论文”数量倾向,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等相关指标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鼓励科研人员把高质量论文更多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同时,按照学科特点和任务性质,科学确定评价周期,着力探索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和建立同行评价的责任机制。
史浩飞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充满期待,他说,希望国家相关部委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并落实落地,营造更为优渥的创新“土壤”。
特派记者|陈敏 黄振胜
编辑|常畅
审核|曾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