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姜家镇人大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巴南区姜家镇人大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黑”产业让村民日子红火起来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曾是巴南区姜家镇人大和辖区人大代表的一块“心病”。为了缓解这一难题,代表深入调研摸实情,精准把脉促发展。
建言献策 让村子富起来
蔡家寺村位于姜家镇西面,从2015到2021年,全村特色产业产值达1900万元,利润达60万元,这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助力。
“产业发展是关键。”2015年,在姜家镇人大组织开展的调研活动中,代表们一致认为。
为了让村子富起来,蔡家寺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以“黑”为主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路子。
发展黑色农业产业、建成“黑黑黑”产业示范园、发展黑系列农业种植2000亩、建立“姜家黑”系列加工厂、以特色农业赋能农旅融合、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代表们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据镇人大代表、蔡家寺村党委副书记李福屿介绍,“蔡家寺村凭借‘黑’产业发展,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获评重庆市第三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捻线成绳 跨村联建共发展
看着蔡家寺村将“黑”产业做得有声有色,毗邻村的村干部和村民都十分羡慕。而对于蔡家寺村来说,要想进一步拓宽市场,也面临规模不足的问题。
于是,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及时开展调研,多方了解诉求。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下,蔡家寺村作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与水源村、河面坝村、平原村组建村“黑”产业联合党委,共同推进“十黑”产业发展壮大。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姜家镇4个联建村300名群众实现人均务工增收4000元,智慧鸡舍养殖每户增收6000元。这无疑是姜家镇人大坚持党建引领、人大行动,助推集体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实效。
为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的主观能动性,姜家镇人大提出,选派区人大代表、原“黑”产业联合党委书记彭东,担任“姜家十黑产业”片区党委书记。
同时,每个村(社区)也选派1名区或镇人大代表,联合各村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区共同组建重庆十黑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
2023年,在镇人大的助推下,姜家镇成立重庆十黑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由1个社区、7个行政村组成。
彭东说:“单个村力量薄弱,把同一片区的不同村社联结起来,强化党建引领和产业支撑,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据了解,姜家镇还坚持每月听取1次派驻代表在联合党委和联合社的履职情况汇报。派驻代表收集整理当月产业发展中的工作困难,以及群众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议,在每月例会上进行研究探讨,共同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
下地实干 帮扶经济薄弱村
“河面坝村由于距离场镇远,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一直没有起色。”“黑”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却仍不平衡,姜家镇人大主席李树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组织代表开展调研,为推动该村经济发展献策。
调研中,代表们注意到,河面坝村具有发展蔬菜种植的多项条件。比如,拥有得天独厚的观景口水库,还有50亩村集体闲置土地,海拔200多米,地势平整,且不缺水源。
为了给村里节约成本,镇人大动员人大代表带头下地实干,平地、栽苗、锄草,指导大棚修建、防治病虫害等,代表们响应号召,把田间作为履职新阵地,齐心协力为河面坝村集体经济发展探路。
当蔬菜销售遇到困难时,镇人大充分发挥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人脉资源优势,联系辖区矿山企业、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和周边镇企业单位食堂10余家,通过定点配送打通销售渠道。当扩大种植规模灌溉缺少物资时,积极与巴南排水公司携手,开展“党建加联建,助力乡村振兴”,为河面坝村捐赠7000元的灌溉物资……
李树斌表示:“今年试点面积50亩,收入1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目标,同时积累经验扩大生产,最终实现以示范点为支撑,形成‘集体经济+农户+订单’模式,带动河面坝村群众增收创造美好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首席记者|宋婷婷
通讯员|曾悦
编辑|朱苗
审核|曾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