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庭院经济” 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 让乡村振兴之“花”尽情绽放
漫步在巴南区圣灯山镇的各个村,“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其中不乏圣灯山镇人大代表的身影,在希望的田野上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跨村联建谋发展 绽放增收“幸福花”
“今年的玉米收成不错,趁着好天气,早日收回家。”圣灯山镇圣灯山村27社的李大爷正在收割自家地里种植的玉米,忙得不亦乐乎。干完自家地里的农活,他还要去村里的农业公司打工,“心里有盼头,忙也是幸福!”
圣灯山村位于圣灯山镇东南部,辖区23平方公里,有27个村民小组、1791户、5371人。在村里居住的多为中老年人,因此闲置土地较多。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区人大代表、圣灯山村党委书记孙述兵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后,决定由村集体承租流转农户土地130余亩,并与有关区级部门、企业合作,种植了玉米、稻谷、奶油西瓜。
同时,圣灯山镇邀请区级部门、国有公司、民营企业等72家单位与村民结对,同30家单位签订认领协议,共认领水稻、水果等农副产品200余亩,有效助力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孙述兵代表介绍,村集体统一将农户的闲置农田、土地流转下来后,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并建立对口帮扶、按片认领机制,将闲置地盘活,从而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村集体增收。通过村企联建,村里的闲置地已全部实现复垦,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突破5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左右。
房前屋后方寸地 开出庭院“致富花”
在圣灯山镇滩子口村,镇人大代表、村党委书记杜朝均带领当地村民在农家庭院的盆栽中和周边树木上种植石斛。经过一番打造,原本单调的农家庭院显得生机勃勃。
今年,“庭院经济”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在圣灯山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滩子口村的“庭院经济”应运而生。
事实上,2019年,杜朝均代表就发动村民种植中草药石斛。“石斛花采摘后再经过烘干,就能进行销售,干花每公斤市场价超过5000元。”杜朝均说,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的石斛产业已小有名气。今年,借着石斛种植的可观收益,村里开始发展“庭院经济”。
以村集体牵头,村民入股参与的模式,在各家庭院及周边树木上进行盆栽种植和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还在庭院周边的山石上、堡坎上、树桩上种植金钗石斛,将每一个院落都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圣灯仙草——石斛小院”。
村里还充分利用圣灯山的旅游优势,开发多种销售模式,以认养种植方式销售石斛;推出“石斛小院”石斛系列食材体验等。
“我们将支持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小院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家旅游等,真正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成致富增收的‘增收园’,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引擎’。”区人大代表、圣灯山镇党委书记潘亿兵介绍。
据了解,圣灯山镇将依托滩子口村石斛产业,打造集科研试验、教学推广、食品、药品、护肤品等加工制造为一体的大健康产品产业链,让石斛在圣灯山镇更多的山野林间生根发芽,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群众带来更多收入。
变废为宝长效化 打造绿色“有机花”
走到圣灯山镇大沟村村民李大爷家门口,视线就会被院坝里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李大爷家的院子虽然不大,但却种了玉米、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农作物。“这些都是纯天然有机蔬菜,一点化肥没用,一点农药没打。”李大爷见人来访,便乐呵呵地“炫耀”小菜园。夏秋两季,他家都不用买蔬菜,甚至还能售卖一部分,增加收入。
今年,李大爷家改厕,告别了“脏乱差”的旱厕,用上了干净整洁的“三格式”卫生厕,且按照农村改厕新的建造标准,在传统储粪池基础上,增加了厌氧发酵池和沉淀池,让屋内厕所污水经过粪污沉降、厌氧消化等程序,去除和杀灭寄生虫卵等病原体,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
由于粪污无害化处理后,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清理一次。“粪污怎么处理?”镇人大代表、大沟村党委书记文钢思前想后,决定用无害化处理过的粪污发展庭院经济——种果蔬,这样不仅为粪污找到了去处,而且还能创收。
据了解,大沟村全村农改厕300多户,在镇人大代表、村干部的动员之下,大都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首席记者|宋婷婷
通讯员|刘燕
编辑|朱苗
审核|曾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