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闲置资产 破局养老“用房难”
人大代表助力探索农村集中居住养老模式
近日,巴南区惠民街道辅仁村河背社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居住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巴南区人大常委会惠民街道工委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助力辖区探索建立分散供养老人集中居住新模式取得阶段性进展。
散居老人引关注
探索养老新模式
特困供养人员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
在巴南区惠民街道,现有户籍人口27000余人,其中特困人员329人。由于惠民街道现有的敬老院房屋陈旧、面积较小且设施设备不够全面,只能容纳64人入住,集中供养率仅为19.4%,大部分特困人员只能分散居住。而散居特困人员大多年纪较大、无人照顾,集中供养的需求激增,分散供养人员集中养老问题亟需解决。
近两年,区人大惠民街道代表小组多次提出完善集中养老的相关建议。但是,惠民街道属于开发区域,另外选址修建敬老院存在一定困难。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散居特困人员的养老需求?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人大代表们的心头。
向上争取资金
向下盘活资源
要修建集中养老居住点,资金来源是关键,区人大代表们积极对接相关部门,解决修建资金。
2022年,区人大代表徐军了解到市住建委正在开展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工作,可以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等方式,供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弱的特殊困难农户周转使用,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
随后,人大惠民街道工委立即组织辖区人大代表、相关科室和村居干部开展调研,最终决定申报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工作,将装配式建造与分散供养老人养老相结合,解决分散供养老人的后顾之忧。
如何修?调研发现,有的“五保户”的住房在实施危房改造后,由于死亡或参加集中供养等导致改造后新房闲置,造成国家资源浪费。因此,代表们建议,通过村社集体与农户签定收归集体使用的协议,使房屋可以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集中居住点建成后,由村社集体经营,利用集体经济的收入,给予‘五保户’老人更多的人文关怀、生活照顾,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享受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带来的红利。”人大惠民街道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事不宜迟,该项目随即按照村民议事决策程序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
打通民意渠道
集中居住点开建
在哪修、村民会不会支持等问题又成了摆在代表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实,近两年围绕散居特困人员养老问题,辖区人大代表已开展多次走访调研。
据了解,一方面,由区人大惠民街道代表小组牵头对辖区6个村的特困人员进行调研,发现惠民街道辅仁村65岁以上的老人956人,其中未婚未育供养特困人员107人(其中:分散供养人员87人,集中供养人员20人),集中供养率仅为18.6%,严重不符合国家规定。在辅仁村河背社修建集中居住点,时机比较成熟,群众认同感比较强。
另一方面,由人大惠民街道工委组织区人大代表、街道规建环办、村社干部开展入户走访,进行政策讲解和宣传,收集群众建议及意见,为修建集中居住点打通民意渠道。
近日,在村民们的支持下,惠民街道辅仁村河背社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居住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居民吴大爷说:“我无儿无女,养老问题一直是我的心结,等集中居住点建起来,就可以在家门口养老了。”
首席记者|宋婷婷
通讯员|赵祥兰
编辑|朱苗
审核|曾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