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泰湧
重庆最有名的陶窑在荣昌。
位于安富街道垭口村鸦屿山瓦子河畔的夏兴古窑,是目前荣昌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清代古窑遗址,附近还考古挖掘出了大量宋陶和元陶。从当地传唱的民谣中,能复现当年陶器生产的盛况:“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喊声远。”
现在河滩上还有大量碎陶片,随便捡。我在河滩上拾了好些碎陶片带回家,放在鱼缸底。
重庆网红陶窑——“远山有窑”位于沙坪坝陈家桥,已经成为文艺青年们的打卡地。大量的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和古朴沧桑的陶窑融合,的确是一个出片的地方。
寻窑,我跑得最远的地方是巫山。
作为5000年中华文明史象征之一的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
比汉朝还早4000多年的大溪文化分为三期,就是以陶的不同来界定的:早期夹炭红陶多,中期彩陶兴盛,晚期灰陶和黑陶剧增。
很多陶窑遗迹无亲见机会,好在巫山县博物馆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抢救性的陶窑图片和挖掘出来的陶器。博物馆馆藏10件国家一级文物中,就包括代表三峡库区汉代制陶工艺顶峰水平的红陶马。
在寻窑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磁器口是船运码头,从这里外运的瓷器来自附近的歌乐山,山上虽找不到完整的陶窑或陶窑遗址,但能找到很多废弃的陶片。
南岸区的涂山窑名气大,据说是“重庆的建窑遗址”,盛于宋代。但问了很多人,却始终没找到涂山上被保护起来的窑址,只得知“涂山窑系窑场”以黄桷垭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巴南、荣昌、合川、涪陵。
荣昌的安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黔江的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名单,梁平沙陶是区级非遗项目……一番探寻下来,我发现,陶无处不在,陶窑也曾密布在我们现在生活着的地方。
磁器口的公共雕塑——“更夫”,是何跃的代表作。我称他为当代陶艺雕塑艺术家,而他自称“何窑罐”,这是他常年混迹于各个窑厂,那些工人送他的“雅号”。
“直白地说,陶就是泥巴,我们建房子的砖瓦也能称作陶。”何跃说,不同的土壤由于其成分不同,烧制出来陶的颜色和造型是千变万化的。比如,荣昌的土含铁较多,烧出来的就是红陶。
温度也是一个因素,一般的土经700℃就能烧制出红砖,温度高了反而要变形;酒缸、泡菜坛用的土要好一些,烧制温度最少要在1200℃以上,硬度也会更好一些。
至于瓷,是陶的“升级版”,烧制温度更高,品质自然更好,泥料也加工得更细腻。
这几年,陶制品越来越多,陶窑却越来越少。
何跃的作品必须进窑,经高温烧制,才是完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2000年,他在沙坪坝梨树湾找了一个窑厂合作。2005年该窑厂倒闭,他另找了水井湾的一个窑罐厂,又合作了10年。
这个窑罐厂主产泡菜坛,老板叫刘中富,跟“远山有窑”老板刘中华是兄弟。两兄弟都烧了几十年的窑,后来窑货越来越不好卖,刘中富的窑罐厂也关闭了。
现在何跃要烧制作品,就得把泥胚运至荣昌的一个龙窑。
“路途越远,心就抓得越紧。”他说。
龙窑也被称为蛇窑、蜈蚣窑、长窑、梯窑、坡窑。其实,从名字就能知晓,这种陶窑的造型一定是长长的、有坡度的。
何跃说,龙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的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就已长达五六十米,一次可装烧20000件瓷器。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地势最低的窑头,由低向高依次投柴,逐排烧成。
荣昌有个夏兴古窑遗址,其龙窑构造保存完整,分为斜坡状火道、火膛、窑室、出烟口几部分,游人可以随意钻来钻去、探寻究竟。
虽然龙窑与其他传统陶窑相比,热效率高、节约能源,但毕竟是烧柴和煤,不环保,与烧油、烧电的新窑相比显出太多不足。目前,荣昌保留了一两个烧煤的龙窑,这种保留也只是从保护传统工艺的角度从发,一年象征性地烧两三次。
“你不觉得吗?这几年的变化超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变得特别快。”何跃问。
“‘变’也是好事,就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陶窑的温度越来越高,烧制成的器物越来越美。”我答。
渝城寻窑,东奔西跑,能在这个龙窑即将谢幕之际,去触摸它、记录它,也算是一种意义。
主管单位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出版发行 公民导刊杂志社
指导委员会顾问 王炯 张鸣
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少政
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张晓涛 刘春焱 李洪亮 邓茂强(执行)
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彬 黄玉林 陈胜才 杨树海 屠锐 黄宗华
蹇泽西 陈杰 向先全 张良皓 刘俊 陈小敏
副总编辑 杨冰
电话 (023)63652539 | 传真 (023)63652587
电子邮箱 gmdkbjb@163.com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恒明路1号 | 邮编:401121
Copyright ©2021 - 2025 cqr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