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人大携手四年 “双城记”更精彩
巴山蜀水,双城一体。
今年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四个年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两地党委具体要求,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勇担历史使命,积极展现作为,推动“双圈”建设持续走向深入,成效更加明显。
一年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依法履行职责,勠力同心,同频共振,携手打造出一批更加具有成渝辨识度、感知度的标志性成果,共同谱写出助力“双圈”建设走深走实的新篇章。
7月2日至6日,川渝两省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前往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专题调研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情况。 记者 黄振胜 摄
联合建议 围绕重大项目献计献策
围绕唱好“双城记”、下好“一盘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紧密合作,共同提出建议,为川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动力。
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产业协同竞争力不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国家政策支持还需加强等问题,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联合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涉及要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平急转换产业先行区、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卫生健康领域试验内容等,吁请国家层面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政策,加大指导支持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力度,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两个代表团联合提交此建议,凸显推动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凝聚着代表团全体代表的智慧和期盼。
花开并蒂,缘结同心,川渝携手,通江达海。
在四川泸州港码头,满载集装箱的轮船有序排列,塔吊陆续将船上的集装箱起运上岸,通过公路运往各地。
顺江而下,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中心和散货集散中心的重庆果园港更是一派繁忙,一艘艘货轮等待装卸货物,中欧班列绵延不绝,陆海新通道东西互济。
长江上游蜿蜒千里,舟楫辐辏,自古以来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通道”。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是川渝两省市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项目。
聚焦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密集开展专题调研,共同为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良言、开良方。
早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四川代表团、重庆代表团“同频共振”,联合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2022年8月,川渝两地政府还联合印发《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航运产业要素聚集、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繁荣规范、具有国际和区域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今年7月2日至6日,川渝两地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聚焦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赶赴湖北省宜昌市,四川省乐山市、泸州市,重庆市潼南区、合川区、两江新区等地,密集开展专题调研,一路走、一路看,结合自身领域认真思考,为长江上游航运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谢华建议,结合长江上游航道整治、提升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并配套好长时大型储能设施,进行智能化调度。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能源投资集团党委书记王诚也表示,成渝两地应多从新能源、智能化方面下功夫,打造绿色智慧航运体系。充分利用5G、北斗、AI等新技术,加快建设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船闸和智慧管理服务系统。
提升航道运力,强化航电枢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加强数字航运和现代物流建设……两地人大密切配合、建言献策,助力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物畅其流、货通天下的壮美画卷在滚滚长江上徐徐铺展。
6月8日—9日,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川剧传承保护立法调研。图为重庆科学城驿都实验学校师生正在练习川剧基本功。 记者 陈敏 摄
共谋监督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成势见效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两年来,两地将条例贯彻作为重要抓手,协同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川渝两地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今年6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这次执法检查,是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首个协同立法项目开展的首次联合执法检查,是对条例实施情况的一次法律巡视、跟踪问效和问题检视,是两省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联动监督的一次生动实践。
聚焦市场主体所思所盼所愿,围绕堵点、痛点、难点,执法检查组重点检查了市场环境建设情况,包括市场主体地位和待遇平等权利保障情况、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外商投资保护促进情况、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情况等;政务服务情况,包括“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情况、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情况等;法治保障情况,包括涉企政策公众参与情况、行政强制措施规范行使情况、司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情况等;法规中涉及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以及项目审批等重点条款落实情况等。
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还去往重庆市荣昌区、四川省隆昌市的企业、政务服务中心等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并在四川省内江市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情况汇报,进一步推动条例贯彻落实。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还委托10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同步联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执法检查组还委托第三方机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情况,促进问题解决。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时,很多企业对川渝地区协同优化营商环境有较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落户荣昌区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务实、高效和真诚。希望川渝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深化协同,促进产业融合聚集,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以一体化态势承接应对竞争,真正形成‘第四极’合力。”重庆瑜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丹说。
“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都有畅通渠道获得部门回应。”以“海归”博士身份回国创业的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兆,回顾了企业发展历程,为家乡内江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点赞。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对标中央战略部署和两地党委工作要求,对优化川渝一体化营商环境工作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执法检查的关键环节,紧扣法规条文,紧盯突出问题,围绕营商环境建设的“堵点”、企业生产经营的“痛点”、法规落地执行的“难点”,实现靶向监督。并将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要求贯穿执法检查始终,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推进执法检查取得实效,为川渝两地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10月24-25日,川渝人大协同开展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立法调研。图为该区税费服务中心工作场景。 记者 陈敏 摄
协同立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今年4月,川渝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四次联席会议将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川剧保护传承、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法律援助共计4个立法项目作为2023年度协同合作事项。
谋定而快动,善作则善成。商定年度协同立法推进事项后,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认真开展立法前期调研、论证、起草及征求意见工作,推动立法预备进程有序进展。
拔地而起的厂房、塔吊林立的工地、焊花四溅的车间……站在渝北区茨竹镇和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交界处的胡家梁子平台眺望,川渝高竹新区面貌尽收眼底。川渝高竹新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四川省广安市交界处,由四川、重庆两省市政府于2020年12月批复设立,是全国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区。为方便企业办理涉及两地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川渝高竹新区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建成投用跨省域税费、公检法司、供电、公积金、医保等系列服务机构。
为进一步打破高竹新区内事项多层级报批的束缚,加强立法层面保障,今年10月24日至25日,四川省人大经济委、重庆市人大财经委协同开展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立法调研,并在重庆市召开座谈会,了解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问题。此次调研了解了高竹新区建设发展情况,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权限等现状,行政管理事项中需立法解决的主要问题,行政管理事项立法必要性、可行性等。
在常态化合作机制下,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组织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和省(市)级人大代表50余人次,赴川渝高竹新区开展联合视察,共提出数十条相关建议。当前,两省市人大及各级人大正积极推动,着力打通更多环节,争取早日出台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法规。
川剧是川渝地区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也是西南地区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擦亮川剧这张文化名片,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举措,也是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助推川剧振兴发展、强化川渝两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务实之举。
今年,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将协同推进川剧保护传承立法列入工作要点。2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川剧保护传承发展立法工作推进会。3月,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开展了民营川剧院团调研,征求民营川剧院团对川剧立法的意见和建议。
为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今年6月8日至9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延政带队来渝,调研川剧协同立法相关情况。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参加调研。两地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前往重庆市川剧院、重庆科学城驿都实验学校、三峡川剧团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两地川剧立法工作开展情况。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立法名称、川剧人才培养、川剧发展传承等需要立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制度设计上,两地考虑采取“条例+条例”模式推动川剧保护传承立法。即两地各自出台条例,在体例结构、重要制度安排上保持一致,推动建立相对统一、相互衔接的法规制度。同时,条例可结合本地实际,研究解决各自问题,以确保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据了解,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今年也论证了川剧保护传承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梳理了立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组织专家开展了基础研究。目前,两地文化旅游部门均已启动文本起草工作。
社会保障卡是人们享受和领取各项社保待遇的凭证。如何让川渝两地群众更好地享受社保卡的一体化、便利化服务,真正实现“一卡通”?
今年4月,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协商确定,将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协同立法作为两地2023年立法预备项目加以推进,并同步开展立法调研工作,为争取2024年将其列为审议项目打好基础。
确定立法预备项目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积极作为,认真开展立法前期调研、论证、起草及征求意见工作;市人大社会委提前介入,加强调研论证及法规文本起草的督促指导,主动牵头协调立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立法预备进程有序进展。目前,市人力社保局已经形成条例草案文本初稿,并已报送市司法局进行审查。据悉,四川省也已同步报送审查,且两地文本内容基本一致。
今年以来,重庆市人大社会委积极主动加强与四川省人大社会委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先后3次与四川省人大社会委在川渝部分市区开展联合调研,共同研究协同立法工作。11月21日至22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屈谦分别带队赴四川省遂宁市召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川渝协同立法座谈会,总结今年以来川渝两省市开展协同立法工作的情况,就下一步协同开展立法的基本原则、条例名称、协同程度、立法进度等重要事项达成一致,为高效有序推进川渝协同立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老百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增强,川渝两地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保障不充分、援助范围亟待扩大等共性问题,川渝两地法律援助条例部分条款内容与上位法不一致,都亟需修订完善。
面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着眼“小切口”,协同精准高质量开展法律援助立法工作。6月27日至30日,四川省人大监察司法委和重庆市人大监察司法委组成调研组,开展了川渝法律援助协同立法联合调研。联合调研组先后前往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和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江阳区等地人民法院、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法治茶馆”、法律服务援助工作站(点)进行调研。
调研组针对川渝两地共性问题、共性需求,重点围绕法律援助事项和经济困难标准互认、法律援助机构异地协作、统一受理标准等,梳理法律援助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求大同、存小异,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加强川渝两地联系沟通、协调配合、联合联动,建立健全协同立法的调研、论证、会商、审议机制,汇聚工作合力,为高质量立法打下坚实基础,以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兜底保障功能,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再出发。随着川渝协同立法触角的不断延伸,两地人大同频共振、同心向前,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首席记者 宋婷婷 张双山 记者 陈敏 见习记者 张士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