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两地共建调解室化解居民纠纷

“太感谢了,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好几年,现在终于解决了。”日前,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重庆市江津区塘河镇联合调解室的调解下,一起持续了数年的“跨省”居民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当事双方都感谢不已。

江津区塘河镇与合江县白鹿镇相邻,当事人黄刚(化名)是合江县白鹿镇人,陈旭(化名)是江津区塘河镇人。2014年,黄刚与陈旭达成口头协议,以27万元的价格购买了陈旭的自建房,支付了18万元,剩余9万元尾款未支付。

 陈旭称,当时双方口头约定尾款未付清前,黄刚按月息2分向他支付利息,后收到黄刚支付的利息7.74万元,还欠房款8万余元。黄刚则认为利息过高,很不合理,自己付的钱就是房款。双方因此产生纠纷,经多次调解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这一矛盾纠纷持续了数年之久,最后陈旭以断水、断电等方式干扰黄刚一家生活,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了解情况后,两镇联合调解室工作人员多次走访调查,并成立专班对纠纷情况进行研判,认为双方争议焦点在于利息的合法性及尾款金额的确定上。

于是,两镇联合调解室以及江津区法院第五人民法庭以及双方所在的村(社区)一起组织双方再次调解,经过不断释法明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重新明确了债务及金额,黄刚当场向陈旭支付1万元,履行了部分债务。

“以前处理这种跨省的纠纷很头疼,群众不熟悉也不信任,沟通起来十分困难。现在有了联合调解,在各方的帮助协调下,当事人愿意坐下来沟通,打破了僵局。”江津区塘河司法所负责人柴玉婷说出了联合调解室为“跨省”矛盾纠纷化解带来的变化。

而得益于江津区人大常委会与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协作。2020年,两地人大常委会就签署了《关于建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作机制的协议》,助推基层治理联防联控就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2020年4月,在江津区第十七个“人大代表活动日”活动开展之际,江津区人大塘河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到与白鹿镇袁湾村接壤的石龙门村调研基层治理情况时发现,两村地界相连,部分群众交叉居住在一起,但却属于不同省份,一旦出现矛盾纠纷,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代表们当即提出建议,开展川渝毗邻地区社会治安联防联控和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建议提出后,塘河镇政府高度重视,随即与合江县相关部门和白鹿镇联系对接,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2020年7月,江津区塘河镇与合江县白鹿镇在白鹿镇袁湾村成立了联合调解室,同时在石龙门村建立了“睦园”联调大院。同时,明确“一室一园”职责:调解边际矛盾纠纷、安全防范、治安联勤、法治宣传。2020年8月,江津区公安局塘河派出所和合江县白鹿派出所还在白鹿镇袁湾村联合成立了警务室。

据统计,联调联处机制建立三年来,已为川渝毗邻地区群众调解婚姻家庭、土地纠纷、农民工工资、合同纠纷等矛盾纠纷41件、成功37件,涉及金额43万余元。共同处理治安案件85件,联合开展法治宣传11场次,发放资料2800余份、宣传品1600余件,有力维护了川渝毗邻地区的和谐稳定。(通讯员 唐德鑫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