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从0到200头 共富农场变化大

在丰都县社坛镇肉牛共富农场里,饲养员正开着撒料车从搅拌机接取饲料,在宽敞的牛棚里将制成的“营养餐”投撒至食槽。给200头肉牛投食,从青贮打捆到粉碎、搅拌再到投喂等一系列工序,仅需1-2人,大约10分钟即可完成。

近日,丰都县社坛镇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肉牛共富农场进行调研,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意见。据悉,在镇人大的助力下,社坛镇肉牛共富农场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不愿养”到参与进来

社坛镇的农业产业,主要以粮油、榨菜为主,近年来,社坛镇的农业也在寻找新的“出路”,为农民增收。

“通过养殖调研、市场摸底、行业评估等,我们发现肉牛产业很有发展前景。”丰都县社坛镇人大主席周亚权说。

“但对于养殖肉牛,开始群众并不‘感冒’,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周亚权提起最初的情况感慨万千。

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养牛呢?镇党委政府开展了数次调研后,得到了答案:群众苦于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原因,只能先观望。

“买头牛这么贵,又不会养,又怕卖不出去,都不晓得赚得到钱不,哪个敢养嘛?”三桥村村民夏政丽说出了大部分农户的心声。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经过充分考虑后,社坛镇迅速成立了共富农场肉牛养殖项目工作专班,对原废弃圈舍以及设施用房进行大改造,各村居开始大力宣传,广泛发动。

这一过程中,镇人大也积极发挥作用,多次开展集中调研,助力全镇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养牛的群众逐渐多起来,目前,社坛镇的肉牛共富农场的肉牛达到200头,养殖圈棚也已经完成了现代化改造。

火龙山村村民余仕生是肉牛共富农场建设的见证者,他说:“牛场从改建之日起,我就经常过去看,现在我对这个产业也不陌生、不害怕了,看着他们干得这么好,我也想跟着一起干,这个产业肯定有前途!”

村民收入增加了

就这样,在多方面的支持下,社坛镇的肉牛养殖,从规模、存栏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坛镇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养牛纯收入预计可达到128万元以上。

在肉牛产业推进过程中,每年镇人大都会多次开展调研,针对基础设施、智能化养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一些建议也推动问题的解决。

今年7月,社坛镇人大组织部分代表开展调研,县、镇人大代表蔡仕勇了解到,火龙山村村民陈余平家种了玉米,而玉米收获后,秸秆除了焚烧暂时没有其他处理途径,秸秆的处理,让陈余平十分头疼。

蔡仕勇把这一情况反映给镇人大,建议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好秸秆处理的问题,可以从牛场入手,对秸秆进行处理后变成牛饲料,不仅能给村民增加收入,还能减少焚烧秸秆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现在,牛场已与200余户村民达成常态化收购协议,每年预计能从村民手中收购300余吨秸秆,村民们“棘手”的秸秆处理问题在牛场就可以变废为宝。(记者 陈敏 通讯员 鄢淳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