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助力擦亮渝中区文旅“金名片”

人大监督助力擦亮渝中区文旅“金名片”

上半年超4000万游客畅游渝中

 

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文化旅游业是渝中区闪亮的“金字招牌”、独特的“人气名片”。近年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届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决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以人大之力助力擦亮这张“金名片”。

人大决议助推文旅发展

时间回到2019年,渝中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由3名代表领衔、51名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议案。

区人大代表李瑜波是议案领衔代表之一。“渝中区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不够,并未很好转化为产业价值、经济价值,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在长达两年的专题调研后,李瑜波领衔提交了《关于推动渝中区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渝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议案》,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统筹谋划,让三千年“母城”文化重现辉煌,让重庆人民重拾记忆。

李瑜波的建议道出了不少代表的心声。经大会主席团研究,决定将3件议案合并为1件列入大会议程,作出了《关于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决议》,从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工作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确,并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要求,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持续追踪监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连续4年开展监督

自决议出台后,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积极跟进,每年突出一个重点,确定相应监督议题,分层次递进式组织监督工作,稳步有序地推进决议的贯彻实施。

渝中区人大教科文卫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区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和邀请区人大代表、行业专家、部门负责人走进博物馆、特色老街区、文旅企业等地,开展10次调研,深入了解全区文旅品牌建设、宣传营销、配套设施、人才发展等情况,发现各类问题40余个,收集整理来自游客、市民、业主、从业人员的意见建议600余条。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决议的贯彻落实,渝中区人大常委会还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如针对文旅产业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紧盯项目推进中如统筹协调、项目进度、文化内涵等内容深研细究,“望”建设情况、“闻”游客心声、“问”部门履职、“切”问题根源,推动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高效实施。区人大常委会还创新开展“人大代表议政日”活动,组织代表约见区政府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集中就“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建设等主题反映意见,开展深度交流。

4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4项,累计书面反馈审议意见9类50余条。这些建议也实实在在化作落地执行的政策。如区人大常委会督促区政府完善规划政策配套,提速重点项目建设,拓展“文旅+”发展,加快数字文旅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推动渝中区先后创建解放碑—洪崖洞街区、贰厂文创街区、十八梯—山城巷传统风貌区等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龙湖重庆时代天街等4个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今年上半年,渝中区旅游接待人数“全市领跑”,共接待游客4087.9万人次,同比增长80.13%,旅游总收入382.3亿元,同比增长85.4%。“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是时代应有之义,也是人大应尽之责。”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一如既往做实人大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监督工作,在讲好渝中一街一巷特色故事中贡献更多人大力量。(记者 黄振胜 通讯员 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