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字化改革概论》有感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社会加速进入数字化时代。面对数字化这一“新蓝海”,市委书记袁家军基于浙江改革实践,亲自编著作序的《数字化改革概论》中,对于浙江数字化改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数字化改革的定义内涵、总体定位、主要目标等,形成了一套集理论、制度、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成果体系,是数字化改革话语体系的凝练升华,值得我们每一位改革事业的参与者认真研读,实践运用。
随着数字化改革在重庆拉开帷幕,未来的重点工作也将是围绕建设数字重庆进行的系统思考与积极实践。根据袁家军书记对数字化改革的定义,笔者以“改革”为参考维度,浅谈对数字化改革的理解和人大工作具体应用层面的思考。
深刻全面理解数字化改革,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与目标追求。数字化改革以解决具体场景问题为核心导向,倒逼自身政务办理模式改革,从过去被动上门向主动对接转变,由单点受理向集成并联转型。
书中介绍浙江探索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出生、入学、就业、生活、救助、养老”6个方面,将需要行政审批办理的近50件“小事”集成至“关键小事”智能速办应用中。通过主动感知、数据共享、联办联审、智能识别等创新路径,着力构建高品质服务生态。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办事、工作人员理事,实现业务智能识别、高效协同办理。
笔者认为,实现这一重要转变需要打通三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建立共用共享的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政资源高效整合,挖掘内部潜力,降低各层级各部门沟通协调成本。二是对政务运行机制的解构重塑,将部门间平行、分类化管理、权与责清晰的政务运作模式转变为业务办理场景协同推进模式,以数字化现代化的治理手段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三是不断提升政务工作人员对数字化改革战略的认知,对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理解和具体应用操作技术水平,持续强化生成性学习,用新观念、新思想助力数字化并入改革轨道,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发挥变革集成作用。
数字化改革的实践路径是利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数字化改革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牵引作用。书中明确了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系统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立足人大核心业务,深入梳理“三张清单”,构建“1521”人大数字化改革体系,实现对人大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核心业务的流程再造、制度重塑、高效协同,推动人大与党政机关数字化平台全面贯通,构建新时代人大履职的高效路径,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典范,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数字化改革的重大优势,就体现在全方位拓展民意反馈渠道,收集原汁原味的民意信息和群众智慧。通过建设市区(县)人大一体化数据应用,推动人大与党政机关数字化平台畅联互通,进一步夯实人大机关履职的民意基础。利用信息整理和数据交互技术手段提取互联网民意热点中的高频词、关键词,对主流民意分析研判并将其适时地转化为代表建议、民生实事办理清单、立法储备项目和执法监督要点。在民生应用的具体场景方面,从办理流程到结果反馈再到满意度评价,都可以通过一体化应用端和网页平台动态展示,提升群众对于民主实践的参与感和认可度,促进人大工作创新变革,动力变革。
一是利用数字化理念贯穿和支持人大机关高效行权履职。调查研究是人大履职的基础性工作,在确立调查任务目标后,利用“V”字模型方法分析调研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层级和部门,通过建立多跨协同业务场景,共同制定调研量化目标和任务指标体系。
二是在干部能力现代化塑造和生成性学习中引入数字化格局。开篇序言中写道:“当前,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错失机遇。”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干部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显著标识。而干部能力的现代化,一个重要指标是有没有具备数字化思维能力,以及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问题。人大数字化改革的突破,有赖于人大干部强化数字化认知、善用数字化思维以及具备与数字化改革相匹配的能力,需要在机关营造“数字化应用是必修课”的良好氛围,通过实践上先行,小切口着手,阶段性迭代,实现数字化应用场景与生成性学习相互促进,助力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掌握适应现代化的方法、手段,积极推动变革型组织建设,努力将数字化改革打造成重庆人大工作标志性成果。 (作者|高鸣晨 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行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