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生产生活有了大变样 - 重庆人大网

村民生产生活有了大变样

近年来,铜梁区围龙镇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民主机制、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平台,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乡村振兴挑重担

在围龙镇龙湖村,“巴岳农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展。

2022年,区人大代表、围龙镇党委书记赵洪多次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关于在围龙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议得到采纳。

随后,区委区政府为激活土地资源,探索“国有平台+村集体+经营业主+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模式,围龙镇龙湖村成为铜梁区“巴岳农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项目之一,以“旅游观光·体验农业”定位,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实现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在“巴岳农庄”建设过程中,围龙镇人大主席李青龙作为牵头领导,带动镇人大代表、镇人大相关负责人时常穿梭在围龙镇龙湖村的田间地头,紧盯问题抓整改,为“巴岳农庄”建设啃下“硬骨头”,踢开“绊脚石”,铲除“拦路虎”。

服务群众出实招

为民服务,枝叶关情,在龙韵村,镇人大代表罗继芳与两名村民共同承包经营九叶青花椒种植基地,这是由荒废的矿山改造的花椒林,自从在花椒基地务工后,村民吴国鼎变成了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推进乡村振兴,罗继芳还聘请了数十名脱贫户在基地务工。“他们每天可以挣到近60元,加上每亩土地300元的流转租金,每年可以增收2万余元。”罗继芳介绍,在青花椒种植基地产业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同时,镇人大代表杨杰依托“余式猪场5.0版”专利授权,在龙湾村成立重庆雨吉润畜牧有限公司,打造“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生态化、花园楼房式高品质生猪养殖场”,是重庆市率先投产的5.0版楼房式生猪养殖场。

据介绍,该猪场总投资1.5亿元,常年饲养能繁母猪3300头,出栏育肥猪5万头,形成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一体化生猪产业链,年产值高达1个亿到3个亿。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作为人大代表,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伸手帮扶需要帮助的人。”自公司创立以来,杨杰先后为周边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40个,零散岗位100个,带动周边部分群众致富奔小康。

基层治理见实效

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找准发力点。镇人大代表方晓玲与镇党委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出谋划策,通过对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和秩序规范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有效推动围龙镇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入走访调研,完成生态停车场、文化广场和双碾场镇强弱电入地等重点项目设计,增设小车停车位80个、摩托车停车位200个;完成农贸市场、龙升社区公厕改造2处;更换具有“围龙桃花”元素的果皮箱30个,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建设。

在环境整治上,因地制宜开展场镇危房改造,科学处置CD级危房25栋;紧盯高速互通、主干道绿化美化,积极动员130余名干部群众,播撒花种75公斤,修整绿化带10公里;投入2万余元,在腾龙街安装木质花箱60个,栽种月季、三角梅200余株,进一步打造流动风景线。

在秩序规范上,持续开展常态化“马路办公”,提高巡街、扫街和垃圾箱、小广告清洁频率;劝导违停车辆230台、乱摆商户60家;出动清运车90台次,清理垃圾180吨,并录制宣传音频,用小喇叭滚动播放,引导群众共同参与。(通讯员 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