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记忆中的乡愁

 

守护记忆中的乡愁

     ■ 见习记者 曾珠
    走进秀山自治县清溪场镇大寨村,一栋栋保持完整的土家民居依山而建,山环水绕,古桥、古井、古树穿插其间,闲庭静院古风犹存。记忆中的故乡大概就是这般模样。县人大代表程明先就在这传统的土家院落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为了守住人们记忆中的乡愁,她一直在努力。

    200年的风俗
    在大寨村,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200多年前,一姓杨的人士被封建势力驱逐到此地后,凭借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为子孙后代传下来了大寨这片土地。杨氏子孙在这里辛勤劳作。至今,大寨村还保留着许多当时的风俗。
    “每年冬天,我们会组织过刨汤节,大家一起动手杀年猪,做刨猪汤,寨子里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 程明先说,除了吃刨猪汤外,每年春节,这里还会有特别的节目。
    大寨村分为上下两寨,每年春节上寨的村民便组织花灯节,制作五颜六色的花灯。到了春节,大家便开始在寨子里表演,把花灯串在长木棍上,边舞边跳。
    “下寨便负责舞龙灯,一伙人舞着龙灯挨家挨户地走,小孩也会跟着跑,一路上欢声笑语,好不热闹。”程明先说,舞龙灯也是大寨村200多年一直流传下来的风俗,挨家挨户走就是为寨子里的村民驱除瘟神,保佑来年全家健康平安。
    走遍寨子督促建议落实到位
    “2013年,秀山县委工作人员到大寨村调研,作为县人大代表和村支部书记,我在会上提出把大寨村保护下来,保留传统土家院落风貌习俗。”程明先说,建议一提出来就得到了调研组的肯定。之后,她将此写成书面建议,提交到县人大常委会。建议提出后,得到了县人大常委会和办理单位的高度重视。
    第二年,国家民宗委、市民宗委先后到大寨村调研,都表示支持保护大寨村,并先后投入了上千万元的保护资金。资金一到位,大寨村的改造就开始了。
    “寨子里的路都是泥路,到了下雨就特别麻烦。所以我认为先修路是第一步。”程明先说。
    路该怎么修是个问题。为了保护村里的土家风貌,经过再三调研论证,村里放弃了方便行车的水泥路,选择铺设青石板便道。
    “之前房屋的瓦片有红色有蓝色,影响了整个寨子的风貌。所以我们做的第二步工作就是统一瓦片。”程明先说,为保留最原汁原味的土家院落风貌,寨子统一用青色的传统瓦片。
    为确保建议落实到位,程明先用5天的时间走遍了整个寨子,从各个方位查看哪家哪户的瓦片需要重新更换、哪些只需要补换,并一一做好记录。
    “因为寨子是依山而建,高处的房屋需要去更高的地方才能查看屋顶情况,所以我需要爬到后面的山顶从上而下才能看清楚,每天爬两小时的山是个力气活儿。”程明先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大寨村每家每户的屋顶瓦片都是经过统一更换过后的青瓦,土家建筑风貌得以充分展现,她认为当时的累也是值得的。
    4次劝导保护土家院落风貌
    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村里年轻人都选择出去务工,在外赚了钱之后就想着把老家的房子修整得更漂亮,更接近都市化小楼房。这和保护大寨村传统土家风貌发生了冲突,问题便接踵而至。
    “有个村民在外务工挣了点钱,回来就想修一栋小楼房,起初我们也没在意,以为就是修个两层的土家吊脚楼。”程明先说,直到看到他家地基打好了,才知道他要修一个钢筋水泥的小洋楼。
    “这会影响我们寨子的风貌啊,以前保护的东西不都白费了吗?我坚决不同意这种破坏寨子传统风貌的行为!”程明先说,了解情况后,她立即到村民家中劝说,可惜没有劝导成功。
    “作为人大代表,我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第二天我又组织村民代表一起到他家去劝导,告诉他修这种楼房会损坏全村的面貌,让他重新修木楼,村里出一部分钱补偿他。”程明先说,她前后组织村民代表去劝导了4次,才把修楼房的村民说通。
    今年,大寨村新修了10栋房屋,全是木质土家传统房屋。“现在,大寨村村民已经有了保护意识,都是主动修木房,积极保护传统土家院落风貌。”对此,程明先很欣慰,“这些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