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该如何保护利用?“要对得起先人,更要对得起后人”

 

文物该如何保护利用?

“要对得起先人,更要对得起后人”

  4月24日下午,渝中区人大南纪门代表组的20余名区人大代表,“兵分三路”前往南纪门街道辖区的19处文物点,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调研。

  每到一处文物点,代表们均对文物全貌及修缮细节进行了仔细查看,并在详细询问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建议。

  “标识牌的设置应更加规范,法国领事馆旧址的安保应加强。”区人大代表贺鹏说,虽然一些文物的硬件配套到位了,但文物的价值尚未体现出来,宣传形式还不明确。此外,文物点整体规划还比较欠缺,软件配套较差。

  “虽然这19处文物点的工作值得肯定,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区人大代表殷亚明建议,可以对这些文物进行归类,比如各个年代修建的领事馆;名人故居;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基础设施遗迹;重大事件发生地遗迹等。因为每个文物形成的历史原因不同、包含的文化不同,在保护利用中就要考虑到修缮保护、日常监管、合法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对历史街区的修缮不能同质化。区文旅委应统一标准,文物建筑的屋顶以前用的什么瓦,就不能更改,要恢复其本真和可识别性。

  区人大代表何颖认为,若有利益驱动,就会影响对文物的保护。文物使用单位不能将文物视为私产,文物属于公众,要向社会开放。任何新晋的热门文物点,都不应赶走原住民,否则就失去了生活气息,游客看到的只是一个“空壳”。

  “保护开发投入这么大,要尽快发挥文物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区人大代表石安宇说,文物的合法利用是一个重要命题,郭沫若故居修好两年多了,法国领事馆旧址也修缮好了,“到底如何利用?应尽快拿出方案并实施。”

  与石安宇持相同观点的代表还不少。

  区人大代表姚青健也认为,要让这些“宝贝”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就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包装和展示,再交给专业机构和人员来维护运营,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近年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已就文物保护作出了3个决定。今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听取区政府相关专项报告。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应求真,历史故事也要真,并且要详细。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变更文物的原貌和本质,更不能添加不真实的元素。”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米绍林表示,渝中区现有200多个文物点,可研究的内容太多,必须下真功夫、大力气,才能让文物“发光发亮”,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也要发挥好监督作用,“我们做这件事,就是要对得起先人,更要对得起后人。”(首席记者 张双山 通讯员 唐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