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红头文件实效

 

“亮剑”红头文件实效

  九龙坡区人大代表、欧博特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传宏,最近心情美滋滋的,接踵而至的政策红包让他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斩钉截铁地表示‘要让小微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而九龙坡区在此的‘红包’也同样干货满满,大幅度提高了鼓励企业研发的资助金额,助力企业更加迸发活力,轻装前行。”他掰着指头一一道来。

  汪传宏所指的这一“红包”,就是2019年2月26日九龙坡区修订出台的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而这一办法的出台,还得从2018年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说起。

  “问题导向”:从满足“账面”到关注全面

  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共审查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规范性文件55件,尽管无一例合法性问题,但欣喜的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文件程序不断规范、质量逐年提高,全区依法行政水平整体提升。

  “这些文件是否得到全面有效执行?行政相对人感受如何?执行多年的文件是否有修改必要?”新的疑问又接踵而至。

  对此,区人大常委会对现行有效的政策、高新区管委会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分析,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产业扶持类规范性文件涵盖面广、扶持方式多、执行部门各不相同。“政策繁多,很少了解,很难看懂,不接地气,不易操作……”在走访企业中,常听到一些抱怨声音。看来,要把扶持政策的“白纸黑字”转变为需要的“真金白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仅仅满足于文件‘账面’上的合法性问题,这样浅尝辄止的监督力度不够,效果不好。”区人大常委会越来越感觉到,要做实工作,不仅要监督规范性文件的“账面”,更得诘问“账面”背后的“全面”。

  经认真研究,从2018年开始,区人大常委会决定选取涉及区工业发展扶持、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奖励这两类产业扶持类规范性文件,评估其实施效果。

  “质量导向”:从起笔落墨到收笔完篇

  “现行有效的这两类产业扶持类规范性文件有42件,内容涉及工业、现代服务业、效益农业、鼓励促进科技创新、楼宇经济、融资担保、众创空间等方面,施行时间最长的超过5年。我们曾要求相关部门开展自评,但部门‘自己打自己嘴巴’,意愿不强,也不知道从何着手,自评的质量不高。”区法制办主任戚雪梅向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实事求是谈了目前的困难。

  怎样保证评估质量?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评估标准,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六个方面,其下设有若干二级标准。如,合理性要评估行政动机的合理性和具体措施的合理性,包括是否设定限权类条款,是否存在侵害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情形,采取的行政措施是否有显失公正等;在实效性方面,设定了文件执行是否准确到位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管用两项评价指标。

  有了统一、详细、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和区经信委、区科委“按图索骥”,分头开展起了调研、评估和自评工作。

  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拿起“放大镜”,挑出了不少“刺”。合法性:试行文件过期仍在沿用;合理性: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条款已不符合实际,如国家已不再评定战略性创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协调性:对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资助的若干条款雷同重复;可操作性:《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未对外发布实施细则,不利于企业掌握使用;规范性:存在授权解释文件。

  特别是在实效性方面,存在不少“槽点”。如《区工业发展扶持办法》扶持战新产业的导向不够鲜明,存在“重大轻小、重企业轻高管团队”倾向;《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存在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要素不全、对科技创新前端的研发投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问题已经找到,区人大常委会仍未“鸣金收兵”,而是决定“抓住荷叶摸到藕——追根到底”,就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召开专题协商会。

  2018年6月5日,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管营商环境的区委常委,市、区人大代表以及政府部门、园区负责人共聚一堂,共商良策。

  “要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投资比较大的市场化改造项目,探索以产业基金滚动的模式来逐步代替无偿补贴的模式。”

  “现行扶持政策对区级财政贡献额年增长25%以上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事实上企业经营既有高速增长期,更多的是平稳发展期,25%以上年增幅的门槛很难达到,税收贡献大的存续企业却因达不到门槛而没有资金支持。”

  ……

  会上,6名同志主题发言,智慧的火花迸发,提出务实建议,“既要儿子也要女婿”“扶持政策不能喜新厌旧”“激励不可少,倒逼也不能缺”等金句不时脱口而出。

  本次调研、评估和自评,分地区召开3场企业座谈会和3场职能部门、园区、平台公司座谈会,向企业发放105份调查问卷,共收集8个方面132条意见建议。

  “效果导向”:从揭示问题到推动解决

  如何把评估成果转化为推动改进工作的有效措施,不让其沦为“陈果”?

  根据调研、评估和自评,区人大常委会针对产业扶持政策“建用管”的完善,梳理出“加强对产业扶持政策关键性和共性问题的精准识别;归并整合普惠性产业扶持政策;改革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方式,重点转向普惠性、以奖代补和基金投入;探索将竞争性强的项目资金划入基金统一运作,以此撬动社会资本;在政府网站集中发布扶持政策,加强申报条件、流程等政策解读工作”等意见建议,并要求区政府尽快研究涉及产业扶持类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区政府认真研究了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问题建议,并采纳了其中不少建议。如,着手加强产业扶持政策顶层设计,正在研究出台管总的“龙九条”;将以前散、小、弱且项目内容固化的专项资金归并整合;撬动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

  同时,组织专班启动了相关规范性文件的修订,不少成果转化为了修订文本。如出台的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对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补助由以前的5万元提标至20万元,并对研发投入、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更具针对性、更具激励性的措施。

  评估发现的一些问题是否得到改进?效果如何?在2019年工作安排中,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将这些问题纳入监督议题,其中启动了民营企业发展法治环境专项工作评议,并将听取和审议人工智能城市建设等工作的情况报告。

  “今后,我们会继续注重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评议等监督手段的有机结合,每年选取一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规范性文件‘过筛子’,把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定期化、制度化。”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督促政府,在建好制度的基础上,更要用好制度,让规范性文件更加规范、管用。(通讯员 谢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