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剪出的暖色人生

  

一把剪刀剪出的暖色人生

  穿过有点年代感的小巷爬上四楼,记者来到了位于大足区双路街道双南路李彩秀的家中。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被李彩秀夫妇布置得既温馨又舒适,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

  刚一坐下,70岁的李阿姨便拿出了她的宝贝——一大包荣誉证书。打开来,四川省劳模、重庆市劳模、优秀党员、十佳女标兵、先进个人、先进生产工作者……

  一人能做八个人的活

  李彩秀本是大足区(原大足县)人,当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到了双桥区。

  “双桥有个四川省汽车制造厂,我就在厂里理发。”李彩秀说,那时候剪头发1毛钱一次,除了厂里的职工,理发室还对外开放。

  年轻的李彩秀思考着如何练就更好的技术。她不仅跟着师傅学,还自己琢磨新发型。勤学善思的李彩秀不仅理发技术好,动作也相当麻利。“最多的时候,我一个人做了七八个人的活儿。”不怕累不怕麻烦,李彩秀的名声越来越大,也练就了一身真本事,很多人来都指定要她理发,即便排队等上几个小时。

  上世纪80年代,有市里的师傅来教烫发,李彩秀积极学习,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有时候客人晚上七八点钟才来,烫头发要几个小时,最晚的时候11点多才下班。”长时间的站立、不规律的饮食,让李彩秀落下了一身毛病:腰椎、胃、肾都不好。

  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她获得了组织上的肯定:重庆市劳模、四川省劳模、优秀党员等荣誉纷至沓来。她还被选为双桥区第一、二届人大代表,重庆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

  “我是劳模又是人大代表,更应该起好带头作用。”这些荣誉与证书,不断激励着李彩秀。

  27年的暖心之举

  1992年,原双路镇老碗厂敬老院成立。镇政府请李彩秀所在单位的理发师到敬老院为老人们理发。这是她与老人们的第一次接触。

  时年43岁的李彩秀一边为老人理发,一边与他们拉家常。当得知老人们一个月的零花钱只有两元钱,除去5角钱的理发费用,剩余的钱还要购买肥皂、牙膏等日常用品时,李彩秀觉得很心疼。更让她揪心的是,敬老院地势偏僻,要想上街理发,老人还需下一个陡坡。而这里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

  “他们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我有手艺,为什么不来给他们理发呢?”李彩秀当即萌生给敬老院老人免费理发的想法。李彩秀得到了丈夫黎松柏的大力支持,在她的影响下,丈夫也加入进来。

  从那以后,夫妻俩常常会到敬老院给老人们免费理发。

  李彩秀住在双路街道双南路,距敬老院较远,当时由于没有公交车,为了不让老人们久等,他们每次都是清晨6点半出发,步行1个半小时,8点到敬老院为老人理发。后来到敬老院通了公交车,夫妻俩才能乘公交过去。

  对那些卧床不起的老人,李彩秀就挨个到他们房间,为他们理发。为了方便这些老人,李彩秀顾不得自己腰椎不好,变换各种姿势为他们理发。时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回家累到碗都拿不起。

  正能量感染着90后

  做一件好事不难,而坚持做二十几年却不容易。

  “现在我们是每个月固定20号去。有时候如果有事耽搁了,就推迟一天。老人们会在敬老院门口望。”李彩秀说,每次给老人们剪完头发,他们都会问:“下次你还来不来呀?还能再给我剪头发不?”话里既包含着对李彩秀的不舍,更有对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担忧。“每次听到这些,我都很伤心。因此我答应他们,只要我还能动,一定会坚持给他们剪头发。”

  逢年过节,李彩秀去敬老院都会给老人们带一些水果、日用品等,老人们都把他们夫妻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李阿姨的事迹,阿姨一直在传递正能量。我们也从事这个行业,为什么不把阿姨的精神传下去?”夏娅是一名90后,在双路街道一发型工作室上班。在李阿姨的感召下,工作室的年轻人每月关门一天,和老两口一起去敬老院为老人们理发。

  如今,李彩秀带领这帮90后成立了“彩秀义剪”志愿服务队。今年3月,他们获得了大足区“优秀志愿团队”称号。只要大足区有志愿服务活动,都能看到“彩秀义剪”的身影。(记者 吴婷婷 特约记者 沈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