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添绿”给生态“留白”
为城市“添绿”给生态“留白”
日前,大足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升城市品质的决议。大足区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为城市品质提升提出硬约束。
逐步实现城在林中
每天清晨,家住大足城区龙中路的胡西岳便会来到南山公园锻炼身体。
南山公园规划面积1700余亩,种植了大量观赏植物,生态环境优美。每天都有众多游客和市民到南山公园观光、健身。
近年来,大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2018年,大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9.1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37.4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
大足区还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香国公园、西禅体育公园,高品质建成同心公园、龙景湖公园,高要求改造圣迹公园、海棠湖公园、南山公园、北山公园、大渡河游园、西门农耕游园等10余个公园游园。统筹城市园林化改造,23个硬质铺装交通岛改造为绿化小岛,龙棠大道、石刻大道等主次干道绿化升级,完成8000余个树圈绿化和透水改造,精心打造百福苑、翠屏游园、白鹤林游园等微公园、微景观。城市树种丰富多样,乔木种植比例达72.86%,乡土树种使用量占80%,城市街道树冠覆盖率达25.18%,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率100%。大足区已逐步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
2018年,大足区顺利通过复查,成功入围“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候选城市。
调研发现发展短板
“建区以来,大足的城市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大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有力说,“但仍有不足和短板,如存在城市规划有待完善、文化内涵彰显不够等问题。”
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将助推城市品质提升列为2019年重点工作。常委会调研组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于7月17日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区人大代表对城市品质提升情况进行了视察。实地察看了大足城区步行街提档升级项目、邮政局片区(水巷子)棚户区改造项目、香国公园建设项目、龙水五金棚户区改造项目等。
通过调研和视察了解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市民自觉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还不足,个别市民的素质还有待提升;城市文化植入不够,缺少体现大足城市文化和品位的特色景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不突出;由于历史原因,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建设不断挤压南山北山两片“城市肺叶”的空间,挖山盖楼的情况仍然存在;城市功能布局还不够合理,旧城改造进度缓慢。
决议助推品质提升
通过调研视察发现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区人大常委会的重视。经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品质情况的报告并作出决议。
该决议明确提出,通过“一红线两融入三融合”提升城市品质。“一红线”就是增强红线意识,强化建设指标硬性约束。如,禁止对南山、北山山体的开挖破坏和任何填堵、污染自然溪河的行为。“两融入”就是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历史人文融入城市街区。“三融合”就是“产、城、景”融合发展。
同时,该决议还提出,要立足实际,以打造具有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特色的国际文旅城为抓手,注重对大足独特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充分利用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把大足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体现于建筑、街道、广场、人行道。
大足区住建委负责人表示,将坚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多为城市“添绿”,多给生态“留白”,多让市民“点赞”,多让文化“站台”,为建设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奠定坚实基础。
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将推动区政府一届接一届地提升城市品质。(通讯员 谭显全 张优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