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依旧风景更美——读蒋宜茂诗集《窗外》有感

  

情怀依旧风景更美

——读蒋宜茂诗集《窗外》有感

  ■易大斌

  庚子年的夏季雨水特多,潮湿的气候,让人觉得更加闷热。酷暑难耐的时候,得到好友蒋宜茂馈赠的诗集《窗外》。初读几首,仅把它当成“生活的一段小品”来消遣,但随着阅读的继续和深入,诗人“在生活里寻找诗,打造自己的诗意人生”的情商、以象表意的诗趣,带给了我审美的愉悦,宛如缕缕凉风沁人心脾。

  诗人不是置身世外桃源的梦中人,也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旁观者,应该是深情讴歌伟大时代、用心记录美好生活的艺术家。这也是诗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宜茂是一个“热情,善感,多思”,很有责任感的人。他用一双“阅览世事的慧眼”临窗而观。

   在“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诗行中,处处皆可感受到情感美、意象美、意境美。

   他从《窗外》观察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他赞美了魅力重庆和曾经工作过的丰都、南川、梁平的巨变。“两江新城里密集地飘荡着计算机的云”、“灯火璀璨的山城夜景/风光旖旎的壮美三峡/与网红洪崖洞/点缀你让近者悦远者来的风韵”(《魅力重庆》)、“两座纤维般斜拉的跨江大桥/横亘在南北滨江的上下两端”、“一江碧水泛起涟漪/映印着新老移民脸上的笑靥”(《丰都缘》);“你深邃的底蕴/与博大的胸襟/绽放着世界自然遗产的光辉”(《金佛山之恋》);“诸多国家级非物遗产/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处处彰显着各具特色的乡村美丽”(《梁平掠影》)。他倾述了难舍的乡愁。“我从小至今/未读透墙体上堆积的风霜”(《石墙院》)、“我们都被岁月塑造了模样/只是我心不老/你正血气方刚、容颜俊俏”(《故乡的山梁》)、“而今居所的露台上/一方老家的泥土/滋养着一株/那窝品种的无花果”(《那窝无花果》)。他表达了坚韧不拔的品格。“半岩缝隙生一松,笑迎东西南北风/俯看山坳纳地气,昂首挺胸望星空。”(《无题》)、“照母山麓花自开,青山碧水映楼台/但愿巴山无病痛,渝水放歌荡情怀”(《地勘大厦抒怀》)。他致敬了平凡中的伟大。“穿梭在街巷的快递小哥/搅动着沉闷的夜色(《冬夜》)、“口罩隔离病毒/遮掩不住澎湃的心”(《致敬天使们》)、“多少个雷鸣闪电的夜晚/无数次暴雨滂沱的黎明/你们背着行囊/手执器杖/在江边、集镇、山腰、村落巡查行走”(《致驻守地质队员》)。他诠释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如果我们用心来演算最大公约数/我们彼此的视角会闪烁出新的期冀”(《视角》)、“回眸来时的路/品读那些不同色彩的路标/心如大海平和激荡”(《中年体悟十四行》)、“到了金色的秋天/依然沐浴春风雨露”(《终身课题》)。

  他也许正是从风雨兼程的《修行》中悟出了“在红尘中构建新的平衡”的真谛,从《我却惦念她的冬天》中看到了“那颗正在洗涤冰镇的心”,才能够宁静、淡定地去审视和思考。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一个人既可以深思熟虑地忠于自己的选择,也可以不假思索地忠于自己的心”。景随心生,人生何处无美景?

  拜读宜茂的诗,确实有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在“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诗行中,处处皆可感受到情感美、意象美、意境美。

  诗中表现的情感,是一种纯真的家国情怀、民本情怀。

  宜茂的少年是在丰都农村度过的,生活的艰难困苦是那个年代给他的特殊记忆。他从《父亲忧虑的眼神》中明白了父亲“那张清瘦的脸/是年幼时饥饿定了形”;在人们慎吃猪油的时代,他还怀念那“偶尔会飘来邻家/用一点猪油抹锅的味道”(《那时年幼》)。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对祖国的热爱,更没有改变他赤诚的报国之心。他在《七十周年国庆感怀》中深情放歌:“沧桑巨变七旬悍,民族复兴百岁甘/儿女簇拥慈母怀,山水欢笑云天开”;他在《中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感》中美好祝福:“内陆开放波浪涌,成渝地区宜为雄/国家战略妙布局,西部开发建奇功”;他在《庚子新年抗疫有感》中表达祈愿:“万众齐心战疫灾,一扫阴霾笑晴空”。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国的基础。宜茂对家这个人生的初始港湾,始终心怀感恩、依恋。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双亲健在,老屋是家乡;双亲远走,老屋是故乡。“慈母生我何堪苦,今夜思娘娘却无”(《生日思母》)。这是何等的凄凉、悲哀!《珍惜》或许能给我们一点慰藉,抚平伤痛的心:“父母就是为我们挡住死亡的/那堵厚重的墙/高大的墙坍塌了/看见一片荒凉/与父母最后归宿的坟岗/那是父母在天堂的牧场/我洞见的死亡的故乡”。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溪流》仿佛是从身边流过的清泉,分享给我们夫妻之间只有包容、理解,方能荡起双桨,让家庭的幸福之舟行稳致远的甘甜。对子孙的慈爱是宜茂家国情怀里“舒心的源泉”。女儿出生后取名他很用心,对外孙子的关爱他更用情,以至于“即使远行在外/忙碌之余/也少不了与孙子视频/不然,他有可能失眠”(《隔代亲》)。

  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宜茂长期在基层工作,是一个从“放牛郎”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脚下的土地哺育了他,农民的血液滋补了他,无论身在何方、位居何处,爱民、忧民、为民之情依然不改。他在《感伤》中面对老家的古榕树,诉说了这种情怀。人稀树静他不感伤,雷电袭击他不感伤,落叶飘飘他也不感伤,唯一让他感伤的是不见落叶肥沃土地、不见老阿婆去用落叶做引火柴。你听:“只是那一层叠着一层的落叶/未飘落到瘠薄的泥土上/厚厚地拥挤着/裸睡在石梁上/不曾见老阿婆清扫去做引火柴烧/任秋雨浸淫发霉/我莫名的深深感伤”。他为“坡地里劳作的年迈夫妻/一边擦拭满脸的汗水/一边叙说他们的丰年”(《夏韵》)感到高兴的同时,更忧思着老人日夜惦念远在他乡的儿女,给人产生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强烈共鸣。

  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宜茂诗中的意象美,是让读者可以从白描中看到色彩。

  他在《行走三峡》中,为了寄托“遥想李白杜甫重游三峡/唯恐寻不着当年的路径/与储藏的诗酒”——高峡平湖的意象,写了青山、夕阳、汽车、货轮、游船、神女峰、巫山云雨等景物,看似简括质朴,实则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他在关于“雨”的三首诗中,同样通过白描手法写出了带有色彩的意象。《夜雨》里写道:“春天在返程途中/渝州的夜雨却连日不停息”。他从“高楼街巷村庄山城/站立不语/任夜雨疯狂洗涤”、“街灯朦胧/雨幕撕裂”中,凝固成一个“读不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趣”、郁闷和惆怅的灰色意象:“高山峡谷/两江四岸/山地村庄那些地质隐患/会不会加剧开裂/巴山夜雨中的乡亲们/会不会被暴雨惊扰/依旧安居乐业”。但因为有“穿行在夜雨中巡查的地质同仁/无畏风雨/平安作业”,一个靓丽青春、热血沸腾、具有明快色彩的意象便随之而出,“在漆黑的雨雾中/化合成耀眼的光/点燃渝州大地迷茫的雨夜”。秋天本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时节,但秋风落叶、秋思秋恨,都是骚人墨客伤感的题材。在《秋雨》中,西北大漠胡杨林的美景没有吸引他,倒是“屋檐的滴答声/在半夜令人失眠”。这种潮湿的心的意象,通过绵绵秋雨表现了出来。他在《雷阵雨》中,通过窗、雷、雨、风等景物描写,寄情一场雷阵雨,对烟云弥漫的万物,来个痛彻心扉的洗涤,完成一个华丽转身!这是何等的壮美啊!

  诗中的意象美,让读者从朦胧中看到清辉。

  爱情,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伤离别、道思念、诉衷情,大多是诗人心中凄美的意象。但宜茂写这样的情感,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完成的。在《勿忘草》中,还在怀念初恋的“她”,两次送“他”勿忘我。如痴如醉的第一次遇见,月落乌啼的最后一次惜别,情何以堪!但他没有直接托出,而是写“他”从发黄的日记本底页“取出几朵蓝色小花/花朵早已干枯/花瓣已压成粉末”,那时才第一次知道它叫勿忘我。曾经春情萌动的花,抖落了淡淡的娇羞,因为是勿忘我,“他”依然感受到了轻轻绽放的余香。这种若明若暗的意象,同样在“他们”最后一次惜别的场景中,也渲染得酣畅淋漓。没有拥抱,但“彼此的眼眸里有泪花闪烁”;没有美酒,却刻意喝了不加糖的“原汁原味却有些苦涩”的咖啡;没有再见,有的却是“她”的倩影连同那段莫名的情感,“在咖啡厅的卡座戛然定格”。一本日记本,几朵勿忘我,两杯苦咖啡,带走了尘封的一段情,剪断了依稀的来生缘,明月清辉映离愁,勿忘草前叹物亡,多情应笑我,还是更有薄情人?这种自嘲、彷徨、失落的意象,构成了别样的意象美。

  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窗外》中很多诗刻意追求意境美,使人回味无穷。

  《那些红叶》写的是巫峡的红叶。一片片一团团的红叶很美,它洗净了风霜,扮靓了三峡,陶醉了游人。但宜茂并没有只停留在对红叶的描写上,而是触景生情,将他自己对三峡库区多年的情感浓缩进诗句中,融化到意象和想象中。通过对红叶的赞美,对巴山云雨的眷恋,造成一个色彩鲜明、情感真挚的意境。你看,在诗人眼里红叶是“燃烧的火焰/让奔流的黑夜透明”,红叶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歌:“江上清风的手指/将通红的叶片/一页页翻遍/络绎不绝的游人/流连在红海深处沉吟”。但诗人也为红叶的命运忧虑:“我触摸过路旁/叶脉涨红的胜景/怜悯它们红得发紫后的命运/当时令逼来,不得不陨落时/必然漂浮不定”。不管它与水共流、与草共生,还是与崖共眠,都是诗人挥之不去的忧伤:“我忽然黯淡了/欣赏它们的风景”。

  雾是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古往今来诗词大家,多把它作为愁、恨的意象来诉说心事、营造意境。但宜茂写雾,写出了雾里看花花更美、清风拨雾更超然的浪漫、乐观的意境。他在《山间雾》里写道:“总会在早晨或傍晚出没/弥漫着山腰沟壑/想抹淡青山的底色/妩媚多姿,追逐白云的足迹/要与云彩为伍。”这样的雾难道说不美吗?但或浓或淡的雾,终究会与云彩作别,悄然而逝!于是诗人感叹:“当山峰被蒙晕了头脑时/太阳会出手厘清思路/清风拂开是非/探究雾的行踪”,雾“终归飘向了虚无。”风花雪月终有时,最恨人间累功名。这或许是从山雾中读出的另外一种意境吧!

  “诗者,天地之心”。寻访《窗外》的诗心,感受《窗外》的诗境,好比欣赏流动的风景!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始终保持一颗真实、善良、豁达的心,人生处处皆风景。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作者简介

  易大斌,男,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现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先后在省(市)、地级刊物、电台发表报告文学、文艺评论、通讯、散文、理论文章30余篇。曾多次主导、参与城市主题文化、重大节庆活动、旅游景区营销、民俗文化培育、旅游品牌推广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