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自治县中益乡大人代表贺剑飞:乡村旅游不再是天方夜谭
石柱自治县中益乡大人代表贺剑飞:乡村旅游不再是天方夜谭
石柱自治县中益乡建峰村的村民怎么都想不到,自己生活的这个小村人气会越来越旺,自家地里不值钱的蔬菜也成了抢手货——乡村旅游催生了建峰村的美丽蝶变。
几年前,建峰村村民守着自家地里的玉米、土豆发愁,作为乡人大代表、时任建峰村委会主任的贺剑飞提出将弱点变强项的思路,制定“以水救水”发展模式,带着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打通全村发展的重要通道
建峰村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90%,属于典型的山区地貌。长期以来,村民们以种植黄连、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生。
2013年,退伍返乡的贺剑飞当选为建峰村委会主任。他发现,导致全村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的原因复杂,而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差、群众思想僵化等问题尤为突出。同时,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根深蒂固,阻止了建峰村发展的步伐,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又制约着引进外来产业的路径。
建峰村是中益乡打通“大黄水”通道的重要路段。但多年以来,当地的村民运送农产品基本靠“背”,出行道路只有一条石梯路,走到可以通车的地方需2个多小时。
贺剑飞也明白,全村人都盼着发展,期待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
2014年,在贺剑飞等人多方奔走下,建峰村整合资金1700余万元,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善,最先启动的是建峰村到万胜坝的一条村级道路。
这条路修了9个月,贺剑飞有6个月的时间都在工地上,跟进度、作协调、督质量。如今,建峰村到黄水只需要20分钟车程。
据悉,2015年以来,全村新建并硬化通达公路3.02公里,解决了制约本村发展的瓶颈。
利用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扶贫离不开产业。贺剑飞通过深入调研,认为建峰村条件特殊,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2017年7月,中益乡被确定为深度贫困乡,同时,建峰村被列为民俗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区域。
建峰村发展旅游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毗邻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山水、森林资源富集,具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同时,这里有土家山歌、薅草锣鼓、婚嫁说客、土家孝歌等传统文化,碓窝糍粑、石磨豆花,坛坛猪头肉等土家美食满院飘香。
经过反复研究,村里制定出了适合本村发展的生态绿色之路。“希望有更多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吃生态蔬菜、听当地故事。”贺剑飞也和村干部一起,为群众宣传政策。
当他给村民说起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时,很多村民认为,这完全是“天方夜谭”。
然而,2017年,在贺剑飞的带领下,全村开办农家乐5家,接待游客200余人次,户均增收8000元。村民家的土特产也卖得火,这让村民们有了信心。
全村产业结构也进行了深度调整,把粮食作物转为经济作物,改变大面积种植传统低产低效作物的模式,结合乡村旅游,种植集生态保护、旅游观赏、效益增收于一体的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2200余亩。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4312元,建峰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环境改变代表初心不变
作为一名乡人大代表,贺剑飞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2018年3月,莲花坪传统院落保护项目顺利推进,为了让暂迁农户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他义无反顾将自家菜园地腾出,为暂迁户搭建临时板房。
面对家人的抱怨,贺剑飞说:“菜地没了,我们可以买菜吃,一定要让大家有个安身之地。”
11家农户顺利住进了新建的活动板房后,为了让暂迁群众及早适应新环境,贺剑飞又将自家的音响器材搬到院坝,为大家播放正能量影片,组织大家跳坝坝舞,让大家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虽已脱下军装,但贺剑飞骨子里却保持着一名军人的本色。他说,如今的中益乡,路变好了、环境好了,村民的精气神更高了,自己将继续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发挥好自己的作用。(首席记者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