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农村用水价格从最高每吨10元降至3元

水价治理全覆盖 活水利民润万家
璧山区农村用水价格从最高每吨10元降至3元

  璧山区大路街道团坝村党委书记胡正兴自豪地说:“过去,村里平均每年只能收取60%的水费,而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50%。现在,村里的水费收缴率达100%,漏损率降到了11%。”这是璧山区把“党建引领·水价治理”作为农村党建“一号工程”取得的成效。
  农村供水问题多
  前不久,家住河边镇同心村八组的村民老杨在家请客,突然遇到水压变小,老杨一个电话,几分钟后管水员吴昌明就带着工具赶了过来,修好了漏水的水管。“这要在过去,户外水管跑冒滴漏长期没人管。”管水员吴昌明的“上门服务”令老杨很惊喜。
  同心村早在6年前就通了自来水,然而老杨和村里不少人家宁可到村外水井、小河挑水吃,也不用自来水。
  放着现成的自来水不用反而去挑水吃,这是为什么?“太贵!”同心村村委会主任、璧山区人大代表罗庆国解释说,过去铺设的管网是PVC管,容易破损,加上农村供水管网由各村民小组自行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管护机制,甚至有人故意挖断水管偷水灌溉、养鱼,造成农村管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该村个别高海拔组的管网漏损率高达60%,一些组的水价高达每吨十几元。
  “同心村的问题并非个例,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管材质量差、群众管水护水意识淡薄,我区不少村、组都不同程度存在群众吃水贵问题。”璧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党建引领治理水价
  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初,璧山区把“党建引领·水价治理”作为农村党建的“一号工程”,在全区的45个吃水贵问题突出村(社区),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基层群众用水自治机制。
  近一年时间里,试点村(社区)的1700余名党员和人大代表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参与巡查供水管网设施包片包线包阀,联系住家周边用水群众包户包表,带头缴纳水费、带头宣传政策法规、带头参与农村供水设施管护。在带头示范引领下,试点村(社区)的用水问题,开始从无人管向有人管转变。
  “现在村党委牵头成立了用水户协会,水压大了,水价也降了,”近日,丁家街道高古村七组村民夏吉学说。
  在成立用水户协会过程中,高古村党委书记张国模主动担任协会理事长,全村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管网改造和管网维护,并动员全村1024户村民全部加入了用水户协会。
  璧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45个试点村(社区)已经实现用水户协会全覆盖,并依法登记为社会组织,开通了银行账户,实现了实体化运行。在运行过程中,用水户协会全程参与用水设施规划、建设、施工、验收等环节,动态收集掌握群众在饮水方面的意见建议。用水户协会还依法依规收取、管理本村(社区)水费,节余水费原则上用于供水管网维护和水价补贴等。
  从点到面全覆盖铺开
  一方面是党员带头管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目前,12个试点村(社区)已实施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农村PVC供水管网全面升级改造为PE供水管网。在其余33个试点村(社区)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解决农村供水管网局部损毁、管件缺乏等问题,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
  “通过大半年的试点,我们聚焦‘管’和‘建’两方面问题,初步探索建立了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引领,以用水户协会为主导,以农村群众广泛参与为支撑的‘党建引领·水价治理’模式。”璧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45个试点村(社区)“党建引领·水价治理”的入户宣传率、群众知晓率、用水户入会率、欠缴水费清缴率基本达到100%,农村饮用水漏损率从试点前的35%下降到20%。目前,已有20个村(社区)水价从实收最高10元/吨、平均5元/吨,降低到2吨以内3.2元/吨、2吨以上平均3.8元/吨的阶梯水价。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全区所有村(社区)推广这一模式。(记者 陈越 通讯员 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