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对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开展执法检查

我市建成市级以上科普基地223家
市人大常委会对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开展执法检查

  从10月13日开始,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开展执法检查。此次执法检查不仅听取了市政府及部分市级部门和单位贯彻实施条例的情况汇报,还赴部分区县进行了实地检查。
  公民科学素质提高
  《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自2009年1月15日起施行。
  该条例实施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市政府在汇报条例实施情况时称,2019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9.02%,较2017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20.3%。同时,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形成了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一批品牌科普活动。
  在推动科普基地建设上,涵盖了场馆类、教育培训类、传媒类、旅游景区类、研发创作类等不同类型,覆盖了全市所有区县。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特色科普基地8家,市级科普基地215家。
  同时,相关部门也在助力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比如,市教委就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认定140家企事业单位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同时,鼓励高校向公众开放科研机构和科技设施。
  为了持续推进全市科普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市政府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科技传播能力,同时推动科普资源均衡化发展。比如,合理布局科普基础设施、各类科普基地,推动科普投入、科普政策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引导主城科普资源为边远贫困地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推动科普事业均衡发展。
  基层科普人才不足
  “各级政府是否将科普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否制定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措施情况?”带着这些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部分区县进行了检查。
  该条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科普事业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待完善,目前一些区县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县尚未落实条例中关于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未制定中长期科普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科普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在执法检查时,有人大代表建议,应对照条例,进一步完善区县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科普工作的强大合力。
  在执法检查中,一些单位和人大代表也表示,目前一些地方科普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社会科普人才以兼职为主,专业化的科普人才和社会化组织依然匮乏。
  “我们学校在专职科辅、劳动技术等方面,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几乎为零,专业人才的缺乏是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潼南区梓潼小学科技辅导员蒋宾川说。
  数据显示,全市专兼职科普人员总体规模较小,专业水平参差不齐。2019年我市每万人拥有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约为14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执法检查时,有人大代表建议,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科普人才的培养。
  科普活动影响力不高
  “科普活动影响力有待提高,自主策划的科普活动较少,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在执法检查时,一些部门表示,现在全市的科普方式主要以利用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进行科普为主,数字化网络化科普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信息化科普品牌,科普产品表达方式缺乏创意、对公众吸引力不强。
  执法检查组在潼南区检查时,该区政府就表示,“十三五”期间,该区科普基地规模和数量都有了长足发展,但高质量的科普基地仍较少,场馆类、旅游景点类科普基地较多,运用新媒体开展线上科普工作的力度还不够。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高,高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对实验室、创新成果等科普资源的开发、开放不够。
  在执法检查时,一些社区也表示,社区科普基地由于科普设备更新换代慢,群众逐渐失去新鲜感,所以使用频率逐渐下降。有人大代表也表示,一些社区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建议加大对社区科普的投入供给力度,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首席记者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