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石锣

石鼓石锣

  ■杨超

  冬日的太阳暖烘烘照耀着,多日的阴冷一扫而空,天空露出湛蓝湛蓝的颜色,丝丝白云漂浮着,更增添了几分洁净与柔和。阳光下,铁峰山愈发郁郁苍苍。

  我们一行人穿行在铁峰山里的乡村公路上,去探访两块奇怪的石头,石鼓、石锣。

  一路过来,石门大桥、崔窖院子、杨柳坝系列地方被一一甩在身后。之字形公路萦回缭绕,山坡越来越陡峭,松树、柏树、山草越来越稠密。

  到了,我们来到石公村5组碗厂沟上面的一个林下茶园中。松柏林中,荆棘、杂草被铲除殆尽,林子里空荡荡的。新茶树苗种植在林间空地里,一株株娇小柔弱、身姿挺直,深绿的小叶片上偶有水珠,颤巍巍的,欲坠非坠。石鼓、石锣就在这里。

  石鼓在茶园边上的山坡边上。

  一块三五个立方米的青色石头,外壳被揭去一半,剥落的石壳呈凹型,散落在石头下,露出的石核,状如一个鼓立在山坡上。说它像石鼓,还真有几分相似呢!整个石鼓,像一个皮蛋被掐去了一半的桐灰泥壳,半截灰泥壳仰翻在一旁,露出鸭蛋,也像一枚青桃被剥尽一半鲜肉,显出桃核。

  石锣位于石鼓上方二、三十米处的几棵柏树下。

  这也是一砣三五个立方米的青色石头,被人用铁楔子劈开,石头左下角还遗存有一个楔子槽。奇怪的是,青石没有像我们常见的被一分为二,中间有比较规整的断面。它被剖开后,一块石头侧落,另一块石头中间有一个凸起物,凸起物上有一圈圈的纹路,整个形状像是田里的田螺,也像是一顶有一圈圈纹路的铜锣。

  有关石鼓、石锣的民间传说有好几种。这里是其中的一种。

  很久以前,碗厂沟里住着一户地主人家,人丁兴旺,居住的十多间房屋是用屋后铁峰山上砍伐的松树、柏树建成的木楼,深宅大院,气派十足。他们家在碗厂沟周围有田地,在铁峰山里的周家营、箭楼一带也有土地,总数多达数千亩。不但富,而且贵,还出过一个状元。虽然荣华富贵盈门,但是礼、义、廉、耻还能尊崇守分。传到第四代,家境更富足,掌门人变得为富不仁,处贵不尊,更遗憾的是他有一个傻儿子。不过,他不在乎。除了先辈累世家业,有基础外,还因为他心里有一个指望。

  原来,在一个夏天的十五明月夜,他坐在院子里乘风纳凉,偶尔呷一口清香茶水,消磨时辰。到了后半夜,暑气消退,他准备起身回房睡觉。突然听到外面细细的鼓声、锣声时断时续随风传来。他好奇不解,举步往外走,想去一探究竟。月光下,循着隐隐约约的声音,他一直寻觅到屋后的山林中,发现声音好像是平日所见的两砣石头中传出来的。他暗暗吃惊,不敢再往前,赶快小跑回家,准备第二天天亮后再来确认声音到底是不是从石头里传出来的。

  当晚,睡梦中,他梦见一个花白胡子老人对他说,屋后两砣石头里有石鼓、石锣,只要不破坏,会永保他家富贵。

  清晨起床后,他决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再上山查找,还告诉家里人切忌去拨弄那两砣石头。听说屋后山林里两砣石头中有石鼓、石锣,他那傻儿子总想去打开瞧瞧,只是碍于掌门人的威严,不敢造次。没过多久,掌门人出远门了,傻儿子手提錾子、手锤、铁楔子上山,劈开石头,石鼓、石锣露了出来。

  从此,这家地主家道中落,应了那句“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俗语。

  民间传说终归是传说,真相往往并非真如传说所言。我们更相信,这个传说实质上是教育人们要崇德积善、富而为仁。

  这两个小小的自然奇观最有可能的来历,是当地石匠开采石料,发现石头中包着鼓形、锣形石头后,心存敬畏,不敢再打,才保存了下来。石锣左下角遗存的楔子槽便是证明。

  铁峰山山深多奇巧。地处铁峰山中的石公村本以“石奇倚天立”的石公、石母声动一方,加上石鼓、石锣,四石相应,声名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