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超:非遗老手艺 创造“新经济”

周龙超(右)查看大头菜质量
近日,铜梁区白羊镇水碾村咸菜厂里,10多名村民忙着将大头菜装袋……
区人大代表、水碾村党支部书记周龙超一边指挥村民将大头菜装车,一边在本子上详细记录出货情况——这些收益都将记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作坊生产方式难发展
咸菜走上规模化加工道路
白羊镇是一个传统农业镇,咸菜加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水碾村村民手工制作的咸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然而,传统作坊式生产存在工艺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加之农户分散经营、自产自销,价格难以得到保障,利润有限。
“想把咸菜产业做大做强,靠单家独户小打小闹是不可能的,必须走规模化道路。”2019年,周龙超有了这样的想法。
为此,他牵头成立铜梁区食佳蔬菜专业合作社,集约利用60余亩村民的土地种植大头菜和羊角菜,并建起咸菜厂,统一了腌、包装、销售等咸菜制作流程。
同时,周龙超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与区属国企龙裕城乡建设公司达成合作,建成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咸菜生产加工厂房及完整的生产加工线,走上标准化、规模化的加工发展道路。
“去年,咸菜厂产量达1000吨,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今年,我们利用闲置土地试种了20余亩的玉米和南瓜,还可以增加10万元左右的收入。”周龙超高兴地盘算着经济账。
目前,水碾村的集体经济有了大幅提升,已迈进先进村行列。根据约定的“地租+分红”模式,村民收入也增加不少。
积极参与管理工作
咸菜品牌入选区级非遗
“合作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提出这一想法时,大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担心赚不到钱。”周龙超说,村里工作琐碎繁杂,他只有利用晚上时间走遍全村19个社1047户村民,反复做思想工作,才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合作社成立后,只要处理好村上的事务,他就会专注于咸菜厂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厂房规划建设、设备调试安装,还是咸菜制作工艺改良、产品包装设计,他都积极参与。
在腌制咸菜的关键时期,周龙超还住进厂里,就为了通过数百次调试,形成水碾村咸菜独有的特色。
目前,合作社注册了羊溪水碾咸菜、白羊咸菜等商标,参加铜梁区首届“天然好蔬果”评选大赛获得冠军,并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此同时,合作社加强与西南大学食品学院、成都迪康药物研究所等研发团队合作,研发出低盐、富含益生菌的风味咸菜、手撕大头菜等4个特色新品种,并全部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发展带来新机遇
农户种植面积3500亩
“对于集体资金,他管得严、审得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水碾村村民说,周龙超带头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去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咸菜产量,周龙超带领部分村干部、村民代表,背上原料大头菜,远赴上海考察选购咸菜加工设备。经反复筛选、比价和现场试验,最终订购了价值30余万元的加工设备。在周龙超的倡议下,一行5人考察期间的所有费用均自掏腰包解决,没花集体一分钱。
“2021年他获评区里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有10000元奖金,他也全部捐出来用于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同行的村干部说,在周龙超感召下,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只想把集体经济搞好。
咸菜厂步入正轨后,周龙超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带领群众致富上。
他组织村民就近务工,发动村民及周边农户种大头菜、羊角菜为咸菜厂供货,并向他们传授种植技巧、加工技术。
“随着咸菜产业带来的新机遇,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了产业发展中,水碾村及周边种植大头菜、羊角菜的农户有180多户,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合作社常年为村民提供超100个就业岗位。去年仅种植销售、务工收入两项,就让全村人均收入增加800元以上。”周龙超说,咸菜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通讯员|姜汝彬 张轶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