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屏障 推动绿色发展
万达开三地人大携手监督
筑牢生态屏障 推动绿色发展
按照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和四川省达州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合作事项,三地人大常委会2024年聚焦治水、治气、治废,协同开展了一系列地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监督工作,助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生态屏障。
跨界河流
从“各自管”变“一起治”
万达开三地涉及的跨界河流普里河、南河均是长江二级支流,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使命。今年以来,万达开三地人大常委会以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机制为核心,推动跨界河流从“各自管”迈向“一起治”。
3月至4月,三地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全面了解万达开地区跨界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现状,查找跨界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问题,对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推动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听取和审议了各地政府关于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专项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进行交办。其中,万州区政府根据审议意见,完成了城区549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站)升级改造,加强全区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日常运行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
如今,万达开三地跨界河流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流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水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有明显增加,周边居民的亲水活动日益频繁,生态旅游也初现雏形。
大气污染
从“分而治”变“协同治”
7月至9月,万达开三地人大常委会聚焦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同步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聚焦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四类污染源”治理情况,全面检查工业企业、锅炉治理及扬尘控制情况,督促三地政府和企业落实法定职责,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高区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听取和审议了三地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报告,并形成审议意见交三地政府办理。
三地政府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建立起常态化的大气污染联合执法检查机制、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以及区域应急联动响应预案等一系列协同治理制度体系。通过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对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同步监管、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查处,有效增强了大气污染治理执法威慑力;借助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内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为精准制定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三地成立跨区域督导帮扶组,交叉开展蓝天保卫战督导帮扶工作。
在三地人大常委会持续有力的监督推动下,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已由“分而治”逐步转变为“协同治”,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初见成效,区域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以万州区为例,截至11月21日,今年空气优良天数321天、同比增加17天,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明显。
固体废物
从“无序弃”变“规范管”
今年以来,万达开三地人大常委会还全力推动固体废物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促使固体废物处置模式从过去的“无序弃”稳步迈向“规范管”,有效保障了区域土壤环境安全。
在三地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三地政府主动融入生态环境领域川渝统筹发展,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管理制度,建立了《环境执法暨应急处置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机制,共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毗邻地区市政污泥、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设施共建共享和跨省市协同应急处置固体废物,各类固体废物产生量、流向、处置情况等信息实时互通,年跨界处理固体废物1000吨。
11月,三地人大常委会还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三地的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以及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针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全流程环节开展深入细致地调研,广泛听取了企业、居民以及基层环保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全面掌握区域内固体废物治理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三地人大常委会认真研讨分析,共同探索固废处置的有效模式和经验共享机制,积极为构建区域固体废物协同治理长效机制出谋划策,督促三地政府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完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提升处置能力与技术水平。三地联合调研报告将在2025年万达开三地人大第四次联席会议上通报,并转三地政府办理。 (记者 宋婷婷 通讯员 龙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