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三江碧水生态新画卷
川渝六区市县人大携手监督六年
绘就三江碧水生态新画卷
2024年11月,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区、潼南区和四川省武胜县、岳池县、华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协同推进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水质保护工作联席会第六次会议在四川省华蓥市召开,这意味着本轮川渝六区市县保护三江水轮值结束。
在首轮协同保护三江水的6年时间里,三江水质有了质的变化:从三江汇合处的合川来看,2024年,嘉陵江、渠江、涪江干流合川段水质稳定达Ⅱ类,全区5个国控考核断面、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4个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6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实现“4个100%”。
破局“九龙治水”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党中央交给重庆的一项重要任务。
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区、潼南区和四川省武胜县、岳池县、华蓥市,是嘉陵江、涪江、渠江的主要流域,同时也是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重点区域。其中,涪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渠江是嘉陵江左岸的最大支流,而?嘉陵江又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因此,保护三江水对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19年底开始,川渝六区市县人大建立了助推三江水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围绕三江流域水质保护工作开展经验交流,分析查找问题,共商解决办法。6年来,大家凝聚起三江流域上下游共管、左右岸齐治的工作合力,助推了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的就是破解‘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河污治理分割管理体制难题,最终形成区域生态同筑、污染源头共治、政策大计共商、发展态势共促的整体合力。”合川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在工作推动过程中,川渝六区市县人大树立一盘棋思维,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治理和环境问题整治等措施,同织长江上游生态防护网,成效做法亮点纷呈:
比如:合川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建设+运营”一体化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思路,持续加强工作监督,因地制宜采取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工艺,强化农村聚集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铜梁区人大常委会着力强化源头管控监督,坚持系统施策,聚焦流域联动,持续推进涪江及其支流琼江、小安溪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潼南区人大常委会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工作监督和执法检查,将治水与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推动水体保护工作制度机制落实落细。
四川省武胜县人大常委会把抓好以嘉陵江水质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监督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分析研判水环境保护机制,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常态化监督内容,用人大力量守护青山绿水间的美丽家园。
岳池县人大常委会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监督重点,针对检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持续跟踪问效,多次开展“回头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华蓥市人大常委会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最重要的实事,常态监督水污染防治,聚焦监督守牢水资源红线,靶向监督水域生态修复,为呵护宜居水环境发挥人大力量。
……
从2016年开始,嘉陵江、渠江、涪江水质有了质的提升,由此前的Ⅲ类到近几年稳定在Ⅱ类。数据的变化,也是川渝六区市县人大协同推进三江水质保护工作的成果。
联动织牢“保护网”
跨界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行政区划和行业。
所以,就需要坚持流域共治原则,以流域为单元推动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打破区域、行政、行业壁垒,深化落实联动协作机制,推进毗邻地区跨界河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变“分段治”为“全域治”。
而南溪河就是跨界河流共治的一个成功实践。
南溪河又名兴隆河,是嘉陵江右岸一级支流,是重庆市合川区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界河,发源于合川区二郎镇超英水库,流经合川区二郎镇、燕窝镇、三庙镇、古楼镇,武胜县宝箴塞镇、万隆镇、清平镇,在武胜县清平镇南溪口注入嘉陵江。干流全长66公里,流域内集镇多,畜禽、水产养殖场(户)数量大,农业种植面积广,水质稳定达标难度大。
“在2017年以前,这条河是黑臭的,水质一直为Ⅴ类,村民隔三岔五就来反映问题。”武胜县清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样,毗邻的古楼镇也面临这样的情况:群众希望能好好治理黑臭水体。
由于南溪河生态流量较小,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治理南溪河面临很多困难。
一方面受场镇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管网破损等影响,暴雨时易造成雨污混流、溢流直排入河;另一方面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尾水是枯水期主要水源,国考断面水质难以稳定达标。
为改善南溪河水生态环境质量,合川、广安两地的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部门及属地镇,联合开展调查摸排,系统查找污染源头。
邀请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一线对流域内场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雨污管网、规模养殖场和种植大户分布等情况开展全面调研。
同时,在干支流、污水处理设施排口布设41个监测点位,系统分析河流水质,研判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初步得出结论:南溪河流域水质污染是以场镇生活污染为主,畜禽水产养殖及农业种植污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专家问诊把脉,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治理思路。两地共同谋划治理举措,联合印发《南溪河“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从生活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种植污染、涉水工业污染等方面统筹推进南溪河综合治理。
经过几年的合力共治,南溪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为水生态治理“配良方”
如何高能级保障水安全,守好美丽河湖建设之本?三江水质保护也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合川、铜梁签订《小安溪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小安溪流域上下游4区县交界处共设置3个补偿断面。
同时,合川也在区内同步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工作,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南溪河流域上下游5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区内二郎镇、燕窝镇、三庙镇、古楼镇、龙凤镇共同签订《南溪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设置6个补偿断面并建立7座区级水质自动站,以补偿断面每月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实施生态补偿。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充分调动流域上下游区县、各镇加强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最终打通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合川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2023年,小安溪临渡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优于Ⅲ类水质考核目标;南溪河摇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单月水质达标率同比提升41.7%,辖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补偿成效显著。
近几年,三江水质保护中,也有诸多工作创新。比如:华蓥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决定权,作出《关于加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决议》《关于批准将华蓥市生态修复工程(海绵城市)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资金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的决议》,督促市政府累计投入约9000万元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临溪河水生态修复等项目。经过治理,根治了河流污染,提升了蓄水泄洪能力。
再如:为了使三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合川区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根据农村居住人口集聚程度、污水产排状况、管网收集等情况,分别采用纳管、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方式,因情分类施策,全区的农村污水治理取得新成效,并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
在工作中,合川区大力实施乡镇污水集中治理,实现了27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并推动乡镇管网向农村地区延伸,周边农户生活污水可就近纳管处理。通过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探寻出一条符合辖区实际情况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道路,按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原则,创新合作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采用“EPC+O”的运作方式,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重点聚集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分批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集聚点污水直排问题,全力打通生活污水治理的“毛细血管”。
接下来,川渝六区市县如何协同推进三江水质保护工作?根据商定,从今年开始,联席会议从过去每年一次变为每半年一次,由川渝六区市县人大常委会轮流主持召开。
按照签订的“三年行动”议题安排,接下来,川渝六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将围绕三江沿岸黑臭水体整治巩固情况,三江流域场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雨污分流、污水收集、运行管理机制,三江流域河道岸线(蓝线)保护、规划建设、管控执行,三江流域水功能修复、湿地保护修复、森林植被保护修复、水土保持执行情况,三江流域水质保护跨区域公益诉讼、司法建议、检察建议、联动行政执法情况等议题,协同履行监督职责,齐心协力把三江打造成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 (记者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