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如何长久“飘香”
社区食堂建设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实事。
为满足社区各类居民的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社区食堂出现在居民“家门口”,放心、美味、实惠,成为居民对社区食堂的共同评价。
与此同时,一些社区食堂创新经营模式、优化餐食供给,吸引全年龄段社区居民用餐,丰富了社区消费业态。
靠啥“圈粉”
每天中午11:15,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盘溪河社区食堂准时热闹起来,社区居民们排好队,等着“刷脸卡”开启当天的“午餐时光”。
目前,龙山街道的老人数量达到了常住人口的30%,盘溪河社区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更是老人的“聚集地”,因此盘溪河社区食堂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区食堂。
“受场地限制没有设置厨房,每天客流量不如一般社区食堂大,目标群众基本是周围居住的老人,每周我们会在‘订餐群’里或者社区食堂门口公布菜谱,老人可以根据菜品决定要不要订餐,餐食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盘溪河社区食堂负责人介绍。
这个社区食堂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但被划分为堂食区域和代表联络站两个部分,这个组合很新奇,老人们不仅来食堂吃东西,偶尔也会来和代表们唠上几句。
盘溪河社区食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定制化需求”。有人想要20个包子馒头,或者第二天想吃面食,只要提前预约,食堂基本能满足需求。
“食堂的酱肉包子特别好吃,我基本上每周来订20个,足够解决我们家人一周的早餐了。”家住盘溪河社区附近的王爷爷表示,自己是社区食堂的常客。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虎头岩社区食堂则有所不同。
虎头岩社区食堂临崖而立,在虎头岩公园内,是面向社会开放的社区食堂,可以同时容纳300人用餐。碗碗菜就餐区、现炒现卖小炒区、生活小超市、阅读区、咖啡吧、户外休闲吧应有尽有。时令蔬菜、水煮肉片、家常卤菜,每天食堂的菜式都不相同,菜品丰富、价格实惠。
得益于该社区“食堂+”多元建设模式,这里不仅成为“银发”居民就餐的好去处,也是不少年轻人的“心头爱”。
在虎头岩社区附近工作的上班族王小姐表示,自己每天都来社区食堂吃饭,虽然不能享受“长者优惠”,但相对于动辄数十元的外卖,她还是比较喜欢种类丰富、营养可口的社区食堂。
财政补贴
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
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完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
有了政策的加持,各地社区食堂建设步伐纷纷提速。
不过,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今年初,“社区食堂倒闭”一度成为新闻——“开业不足两个月即关门,上百位老人预付卡无法退款”。部分社区食堂运营和服务效果不理想,多地出现社区食堂停止经营的情况。
重庆市人大代表杜斌表示,他参与过九龙坡区城市微更新项目,同时也经营一家还算成功的连锁餐饮企业,因为想做公益回报社会,所以与民主村社区合作开展了社区食堂业务。
杜斌介绍,民主村社区食堂每天人流量能达到500—600人次,但由于是商用水电气,成本不低,总体来说只能维持基本运营,加上是公益性质,盈利部分也会投入社区公益事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社区食堂的餐食价格普遍在10—15元(补贴后)元之间,单靠这部分收入很难实现盈利,因此其建设、运营背后都离不开财政补贴——有的是减免房租,有的是政府购买服务,还有的是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或定期发放运营补贴。
一边是较低的售价,一边是房租、人工、水电气等固定成本支出,即便有财政补贴,也未能切实减轻社区食堂实现收支平衡的压力。
持续发展
要想确保普惠公益性质,还需要社区食堂经营者通过商业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区客厅、托管中心、图书馆……民主村社区食堂的做法是,把食堂这个公共空间最大化利用。
“中午1点30结束午餐,下午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喝喝茶水,4点多放学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免费托管’,晚上9点才关门,也能为加班族提供热腾腾的餐食。”杜斌表示,这是目前社区食堂的运作方式,希望能给予所有来的人“家”的感觉。
在杜斌看来,社区食堂可以利用好自身空间,和单位食堂、健康讲座、托管服务等业务结合起来,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纳入社区食堂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推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为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另辟蹊径”。
“金汤街社区食堂开设乡村振兴农产品超市、推出‘中医理疗套餐’、拓展外卖平台线上销售渠道;浮图关社区食堂推出1元‘红墙’网红美食、开展‘积分服务’兑换美食活动;桂花园社区食堂开通‘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和残疾儿童康复课堂……”渝中区人大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创新举措都将扭转社区食堂运营困境,促进社区食堂持续发展。 (记者 周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