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阳:做人如竹 向上就好
竹在苏东坡的笔下,是风景、是风骨,也是其信念与追求。
而在重庆市垫江县,县人大代表赵向阳也爱竹到痴。
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石竹编第六代传承人。
“如竹一般节节向上”——赵向阳一直致力于创新非遗传承路径,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让大石竹编“活起来”
走进位于垫江县桂溪街道南新街的大石竹编工艺展厅,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四周的墙上悬挂着装饰画,四处摆放着宫扇、提包、生活用品……每一件产品都用竹子制作而成,做工精良,美观大方,手感柔韧细腻。
赵向阳一件件介绍,如数家珍:“比如这幅竹编画,上面展示了垫江的十项非遗,垫江角雕、梅咂酒、豆花等。”
大石竹编从清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以慈竹为原材料,经“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特殊工艺处理,再按所需图案规格、色泽要求,纯手工构图编织而成。
赵向阳出生于垫江大石乡的一个竹编世家,其父亲赵行恩是大石竹编第五代传承人。
“一开始,父亲学的就是箩筐、锅盖、斗篷,竹编老三样。然而随着他不断研习技艺,让大石竹编逐渐从生活用品变为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赵向阳说,尤其是后来,父亲编出的多幅人物竹编作品备受好评,其声名大噪的同时也带动了大石竹编的发展。
2011年,“大石竹编”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石竹编也叫灯塔石竹编,是因为我父亲老家对面的大山上有一尊巨大的风动石,生在悬崖,历经风霜雨雪,仍屹立不倒,被取名为灯塔石。因此,1969年,父亲取名‘灯塔石竹编’,也是想将这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态度贯穿于生活。”赵向阳说。
赵向阳毕业后原本供职于一家百货公司,但因为始终惦记着竹编,最终选择辞职,于2016年成立了集展示、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重庆市丽丹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立志要把大石竹编发扬光大。
“以前绘图都是手绘,现在我们改用电脑绘图,使图案和细节更精确细致。”赵向阳致力于改进工艺。与此同时,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他在实体店展销的基础上开辟了电商渠道。
在赵向阳的建议推动下,大石乡打造了以竹文化传承、趣味竹编为主题的竹文化展示中心,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竹编制作,也让乡亲们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他还把非遗送进校园、送进课堂,在垫江县职教中心、垫江一中、大石小学、凤山小学等地设立了竹编传承教学培训基地。大石小学不仅有竹编课程和教材,还有竹编、竹舞、竹乐、竹画、竹诗等五大社团,并且还会举办竹文化艺术节。
“看到这么多孩子喜欢竹编,我深受感动。大石竹编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这么好的学习和传承,让我看到了竹编文化的未来。”赵向阳说。
近些年,来自英国的“大V”James、来自摩纳哥等国的留学生也对大石竹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走进垫江县,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并用他们的方式讲述非遗传承的故事。
2020年,赵向阳的公司被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授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022年,赵向阳大石竹编工作室被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授予“赵向阳竹编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该公司累计研发出竹编画、提包、果盘等十大类60余款主要产品,其中手感柔韧细腻、美观大方、具有文化底蕴的竹编画最具特色,2023年产值为271.2万元。
把能工巧匠“聚起来”
来到大石竹编生产加工教学传承培训基地,有师傅正在专注地编制着竹艺品。这个基地也承担着非遗传承教学的功能。
大石竹编工艺精湛,一厘米宽的竹片能划8—15缕竹丝。在这些能工巧匠的手中,竹是柔软纤细的、听话的。
年近花甲的徐登科是赵行恩的第一个残疾人徒弟。
徐登科因为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只能靠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谋生。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竹编生活用具逐渐被淘汰,徐登科也曾想过放弃。后来因为大石竹编,他不仅凭着手艺养活了自己,还传承了非遗文化,实现了人生价值。
年过40岁的周文江,则是赵行恩的关门弟子。
自懂事起,周文江就被贴上“不幸”的标签——患有先天性重度残疾的他,只能依靠一个小板凳行走。
2016年,周文江第一次见到大石竹编装饰画,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会简单编竹的他当即决定留下学习。因为学习刻苦,周文江一年后已能上手编画,还在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获过奖。
如今,徐登科和周文江都是大石竹编非遗传承人。
赵向阳说,为帮助残疾人就业,公司在当地开了一个竹编培训班,面向全县招收会竹编的残疾人,并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残疾人的竹编作品。“公司成立后,一直优先录用残疾人,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得到社会尊重。”赵向阳说。
2017年,赵向阳的公司被市残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联评为“重庆市残疾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近几年,赵向阳在垫江县各乡镇街道和江津区、巫山县办起了助残扶贫竹编教学帮扶培训班,已培训困难户及残疾人达2500余人次。
他还积极为竹编匠人们打造展示技艺的平台。
在其推动下,垫江县连续三届举办“丹乡之星”杯非遗文化传承竹编职业技能大赛,来自全县的老手艺人同台比拼指尖绝活。在他们灵巧的双手间,一个个样式新颖、构思巧妙、美观实用的竹编制品很快便诞生了。
助传统非遗“火起来”
一辆辆大巴,把八方游客送进大石竹编生产加工车间。
但人们在这里“沉浸式”体验非遗后,却不知下一站该去往何处。无数游客把询问的目光投向赵向阳,希望他能有好的推荐。
然而,赵向阳也没有答案。
“当时,游客希望垫江县当地修建一条特色文化街,可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也能游玩购物、品尝美食。”殊不知,这也是赵向阳和垫江其他非遗传承人的愿望。
作为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垫江县现有大石竹编、角雕、梅咂酒等市级非遗项目10余项,县级非遗项目40余项,部分非遗近年来取得了诸多荣誉、实现了可观的产值。但据赵向阳观察,垫江县的非遗总体来说,仍处于没有市场规模、没有品牌意识、没有抱团发展的阶段。
藏在心底的愿望,也有“诉说”的渠道。
作为垫江县人大代表,赵向阳在2024年初召开的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打造特色文化一条街,带火一座城”的建议。
今年5月,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答复:“特色文化街区选址于桂溪街道迎春里片区,依托传统资源,打造迎春里老街。”这意味着,赵向阳的盼望不再是无根的浮萍。
迎春桥老街,镌刻着一座城市的记忆,述说着几代人的故事。然而时光流转,铅华落尽,老街成了杂乱无章、交通不便的棚户区。
为了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保持青春活力”,迎春桥老街成为迎春里城市更新项目,于2023年9月开工建设。该项目通过主题定位、商业落位建筑呈现、文化赋魂,从而有效植入文商旅产业功能,营造垫江特色文化消费场景。
可以说,赵向阳的建议与该项目的定位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他还在建议里进一步提出,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要与当地的产业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业态。以传统手工艺为特色的街区可以设立手工艺品展览销售中心,吸引游客购买地方特色工艺品。通过挖掘和发展特色产业,为特色街区带来更多商机和活力。
对此,赵向阳还有更直白恳切的说法:“我就是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和展示提供载体和平台。”
这样的愿望得到了回应。
县文化旅游委表示,在文化街项目建设前期规划设计中,邀请了垫江县竹编、角雕、梅咂酒、豆花等文化商贸企业座谈,找准文脉线索和商业基底,通过主题定位、规划塑形,合理设置商业区域。
当前,垫江县正从项目施工、文物保护、商业打造、街区管理等多个方面推动项目建设,争取早日竣工投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街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消费。
赵向阳期待着,迎春里——这个和春天有关的地名,承载起非遗传承的美好未来。 (记者 宋婷婷 通讯员 谭艳 王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