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蕴含“中国之治”制度密码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全面系统地建立起来。

开幕式上,百余名外国驻华使节和其他外宾应邀出席。

1226名代表,其中177名少数民族的代表、147名妇女代表,从十八岁到九十岁以上,由45个选举单位产生。1197张同意票全票通过宪法这一“人民幸福的保证书”,讨论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毛泽东同志来做自己国家的领导人……《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新阶段。

这一年,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开篇”。来自国际社会的“镜头”首次朝向新中国这一崭新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呈现在国际视野之中。

202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70个春秋。

70年来,人大对外交往事业不断推进,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格局,成为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走向世界舞台、获得更大认同感、产生更大感召力打下坚实基础——

195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人大广泛团结亚非拉国家议会,与部分西方国家议会、议员接触交往,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特别是同世界各地区主要国家议会和多边议会组织深化交往合作,成为我国走向世界、观察世界、联系世界、影响世界的重要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进一步聚焦“国之大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不断完善对外工作格局,开拓进取、担当尽责,为增进政治互信、促进务实合作、深化人民友谊、维护核心利益作出贡献;

……

人大对外交往积极发挥优势,深化理念交流传播。全面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宣介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生动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效果,宣介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成果,积极促进同世界各国法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际社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了解更加真实、立体、全面。 (来源:《中国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