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消失的年味

元旦一过,离中国传统的春节就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氤氲开来……有人开始买对联挂灯笼,有人购置新衣年货,乡里开始酿米酒、杀年猪、晒腊肉、打年糕……那古朴的年味就在这忙年的过程中,弥漫着香醇。

记得鲁迅先生《祝福》里的一段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过去,这种过年的景象,不论是江南的水乡,还是北国的城镇,都普遍存在着。

而今,蛰伏在城市这片水泥森林中,越来越多人真实地感受到,年味越来越淡:新衣成为日常消费,春联成了可贴可不贴之物,就连登门送福的传统拜年方式也被手机里一条群发的短信所取代。于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有了“今年的春节,能不能与以往过得不同”的想法。

在那个远去的年代里,吃惯了粗茶淡饭的人们把欢乐寄托于过年,让漫漫一年充满了无限希望和期待。如今,幸福的味道就像年味那样,需要岁月的积淀、情感的酝酿。

其实,年味代表着传统文化和人情关系。春节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亲人的挚爱集中彰显出来,它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淡化。过年涵盖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优良品德。年唤醒了生的渴望、美的希冀,振奋起人性向善的共鸣。

如果我们将这些逐渐远去、淡薄的年收藏起来,在这个让现代气息冲淡了味儿的年节里慢慢品味,心中定会漾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把阳光植进年味,让今年的春节灿烂温馨;把欢乐植进年味,让今年的春节甜美隽永…… (作者 吴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