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青: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解决好

QQ图片20250108160814

梁海青在院坝会上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受访者供图

 

近期,困扰渝北区龙兴镇居民多年的出行难题终于解决了——9605路公交车正式运营。

听到这个消息,渝北区人大代表、龙兴镇人大主席梁海青舒了口气:“从提建议到线路开通,每天心都是悬着的,现在总算对群众有交待了。”

解决公交线路一事让梁海青意识到,办事要办到群众心坎里,与其等着群众上门或每次的接访活动,不如组建一个微信群,遇到事情能直接在群里反映。

微信群里“现场办”

“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梁海青介绍,龙兴镇出台了民情联络员工作机制,深入挖掘民主参与的多元形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充分反映民意。

为拓宽民意收集渠道,镇人大将66名热心群众吸纳为义务民情联络员,并为他们颁发证书,让联络员们持证上岗。这些来自基层的联络员根植于群众之中,将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群众意见传递给人大代表,让人大代表在建议和决策时更加贴近民生、贴近实际,搭建起一座沟通民意的桥梁。

同时,龙兴镇建立起“龙兴镇民情联络员工作群”,人大代表、镇政府负责人、各部门及驻镇单位负责人和民情联络员可以在群里及时沟通交流。通过线上平台,民情联络员将日常收集到的情况发布到工作群,镇政府及时在群内交办任务,部门负责人也能及时通报办理进度。

“普福社区小区的休闲区域能不能增设一些健身器材?”

社区马上回复:“好的,我们马上和物业沟通。”

“有居民反映,小区周边环境太差,杂草多,臭味大,请尽快整治。”

两江新区市政部门第一时间回复:“我们马上来跟进整改。”

不到一个月,这几段路就整改了,群众也能舒心出行。

通过民情联络员工作群,民意及时传递、问题及时解决,群成员也越来越活跃。

院坝会上“商量办”

民情联络群建立后,成了代表们收集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很多人表示,在微信群里“喊一声”就能解决问题,确实让效率提高不少。

有一天,梁海青在走访群众的时候,一位老人对他说:“梁代表,我们老年人不怎么会用手机,不方便联系你们呀。”

这句朴实的话深深刺痛了梁海青,他不禁问自己,网络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否缺乏人情味?

“许多老人不会用手机发微信,他们想要反映问题,更需要面对面和我们交流,有时候这也是他们情感释放的一种方式。”梁海青开始思考,“快”只是一种模式,但要让干群关系“破冰”、让干群关系“热”起来,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

于是,梁海青牵头召开院坝会,通过民情联络员工作群发现问题,解决不了的就上报代表“家站”,由代表“家站”组织召开院坝会,人大代表和镇人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在会上协商解决。

“遇到问题,开一场院坝会,大家坐下来商量。只要坐下来,问题就不会堆积;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梁海青说,这样的院坝会一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时候,也会加开。

现在,梁海青每天都会翻看民情联络员工作群的聊天记录,只要他看到有群众提出诉求,就会第一时间督促办理落实。

有了他的带动,民情联络员们的积极性更高了,相关部门也被调动起来。

“目前,龙兴镇人大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各个代表‘家站’上报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属于镇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形成代表建议,在镇人代会上提出,并由镇人大督促镇政府相关部门落实解决,同时在下一次镇人代会上对办理情况进行通报;对于镇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区人大代表形成代表建议提交区人大转办。”梁海青表示,他将进一步推进镇人大“季会制”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 (记者 周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