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多具有重庆特色的消费场景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在即,大会前夕及大会期间,公民导刊杂志社将与团市委权益部联合开展4期“共青团与人大代表面对面”对话活动,邀部分人大代表与青年围绕与青年相关的民生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把青年的声音带上全市两会。

 

打造更多具有重庆特色的消费场景

 

对话代表:

陈贞 市人大代表、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兵 市人大代表、正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对话青年:

陈阳 阿丽娅剧团主理人

李滔礼 享时空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

庾婉晴 西南大学大三学生

 

当前,重庆正在采取措施扩投资促消费,而青年是消费主力军,对消费新趋势十分敏感。1月9日,公民导刊杂志社联合共青团重庆市委权益部,邀请市人大代表陈贞、刘兵,与陈阳、李滔、庾婉晴三位青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碚实践主题馆内,围绕“消费新趋势”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激发消费潜力建言。

情绪价值催生消费新场景

刘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首位。年轻消费群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政府和市场主体都应该更加关注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变化。

陈阳:如今,我更青睐多元化、场景式的消费体验。过去,我到一家咖啡馆,也许只是喝喝咖啡、与朋友聊聊天,但现在要求会更多一些,喝咖啡的同时,还想和姐妹拍照打卡。

有压力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情绪消费,比如买一个治愈的香薰。这不是生活必需品,但能够提供情绪价值。

庾婉晴:作为一名学生,我在文体领域消费比较多。课余时间,我喜欢去观看戏剧、演唱会、体育赛事。我也喜欢沉浸式的消费场景,比如《重庆·1949》舞台剧,就令我印象深刻。

李滔:我更偏向于购买一些有科技感的产品,特别是能够融入工作氛围、提高生活品质的体验型科技产品。不论线上还是线下消费,我们年轻人都更注重产品的社交属性,如果能够实现情绪表达、达到情感共鸣,就一定会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刘兵:三位青年的观点让我深有感触。我曾从事家装行业,如今年轻人装房不在乎有多豪华,而更强调个人空间,有的把客厅打造成一个电竞室,有的单独打造一间冥想室。

深挖理性消费下的生意经

陈贞:基于前期调研,缙云村在提档升级“农家乐”的过程中,就增加了不少定制化的服务,因为我们发现青年的消费是非常理性的,吸引他们到农村消费,要有非常明确的理由和亮点。

李滔:确实如此。我们在冲动消费中逐渐冷静下来。如今线上购物,我会先加入购物车,过两三天再回来看看,常常发现许多东西都没有必要买。我曾经是一名电子产品爱好者,但如今已经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功能升级而买单。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情况。

陈贞:我从这种理性中看到了实用性的商机。如“平替”这个词,关键不是“平”,而是“替”,年轻人的消费在回归本质需求。比如大家青睐线上消费,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买回家后还可以无理由退换,留下真正满意的商品。这说明大家花钱的前提是商品本身“值得”。

把握现象级增长的新机遇

陈阳:我所从事的话剧行业,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行业。过去,我们尝试打造一个橱窗剧场,演员在橱窗中表演,观众在窗外观看。我们发现,话剧本身是没有门槛的,从3岁到100岁的人都能看得很投入,但如何吸引更多人买票走到剧场里观看,我们还没有找到突破口,希望出台一些政策支持我们这样的民营话剧团体。

李滔:话剧也好、文创产品也好,都有一个从阳春白雪到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的过程。一个“火出圈”的文化产品,一定有企业发力和政策支持的叠加效应,中间还少不了自媒体的宣传推广,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不可能成为现象级的产品。

刘兵:不久前,非遗消费体验、文旅农融合消费体验等重庆培育的6个“文旅+”融合消费示范项目亮相,是重庆深挖特色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消费场景的一个信号。首先,要有政策为优秀传统文化托底,解决生存问题。其次,实现互动式的场景体验。再次,结合年轻人喜好,引入VR、AR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以“硬科技”赋能“软表达”。

以首创精神激发文化消费

陈阳:有时候,我会到外地参加戏剧节等文化活动。外出餐饮住宿,也给当地带去旅游消费。独一无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够刺激消费,升温点燃消费热度。

庾婉晴:我也有同感。过去学生群体旅行往往都是“特种兵”式的,很累。但最近也有了一些变化,我的一些朋友来重庆旅行,节奏逐渐慢下来,大家开始体验深度游的乐趣。

李滔:“火出圈”的现象级文化产品,必须是优质的、特色的,甚至是个性的。这就不得不提到尊重首创精神。如今,一个颇具新意的文创产品出现以后,大量模仿品随之而来。这样的模仿行为无形中伤害了原创卖家,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原创。

刘兵:我很受启发,保护原创需要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尽管电商的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要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产品,鼓励一部分消费回归线下。 (记者 颜若雯 程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