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力量 曲艺传承“不断档”

建议: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赵婷提出《关于加强重庆曲艺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建议》,呼吁加大对曲艺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及时开展对非遗曲艺项目的抢救与保护,增添市场活力,激发经济创收反哺人才培育所需投入。

成效:市文旅委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了该建议。我市持续开展四川清音、扬琴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内的7个曲艺曲种、10位传承人导师、27名学员的传承培训和非遗记录保护工程工作。持续通过培养后备人才、整合资源、拓展演绎市场,创造了一批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

 

重庆地区曲艺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开始遍及城乡各处。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南北说唱艺人的主要聚集地,曲艺发展空前繁荣。

目前,重庆曲艺有国家级代表项目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代表性项目11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0多人。2019年,文旅部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为曲艺类非遗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近几年,随着多种曲艺曲种的消失,曲艺传承开始出现断档、后继无人的现象。这引起了市人大代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与戏剧学院院长赵婷的关注。

“今年,我跟随专业院团到各类学校开展了多场‘非遗曲艺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对非遗曲种的热爱让我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势在必行。”赵婷说。

多方调研后,赵婷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加强重庆曲艺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建议》,得到市文旅委高度重视,并协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

据悉,2024年以来,市文旅委联合重庆市曲艺团针对我市现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立了相应保护机制,同时加强了非遗资料的整理和数字化建档,确保非遗项目既能留声又能留影,先后编辑出版了《巴渝文化与车灯艺术》《四川清音》《四川扬琴曲目选(一)》等作品。

针对20多年没有专门培养过曲艺人才问题,市文旅委联合市曲艺团、重庆艺校联合开办了“曲艺班”,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员,以期解决人才断档问题。

“今年,我们立足旅游产业打造驻场演出《戏山城》,与长航集团合作打造‘艺游三峡’巴蜀文化长江行暨‘巴风蜀韵’长江叁号邮轮驻场演出,成为巴蜀文旅走廊的一张靓丽名片。”市曲艺团总书记王晓林介绍,下一步,将全力推进曲艺非遗的活态传承,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现实题材创作,进一步激发曲艺的内生动力、活力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

赵婷表示,在今年的市人代会上将继续关注相关问题,在如何进一步加强重庆文化艺术院校高质量发展、巩固“双减”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记者 周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