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为曲艺艺术输送新鲜“血液”

市人大代表赵婷
曲艺是山城非遗文化的精髓之一,彰显重庆丰富文化底蕴。
重庆有丰富的曲艺资源、浓郁的本土文化、良好的曲艺观众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曾广泛活跃于舞台的曲艺曲种现已不足20种,然而重庆在这一领域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10人。
传统曲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如何保护传统曲艺?去年的重庆两会上,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与戏剧学院院长赵婷呼吁,急需加强重庆曲艺保护和传承,不断赋予曲艺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曲艺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最紧要的是开展非遗曲艺项目的抢救与保护。”赵婷表示,因为非遗曲艺项目生存的“免疫力”不强,应通过“存遗性”的保护方式将“根”留给后人去研究和借鉴。
赵婷在调研中发现,多项非遗曲艺品类因代表性传承人年事高,出现人走艺亡、传承断档、曲种失传现象。在新生代曲艺人才培养上资金短缺,导致不少曲艺后继无人,尤其缺乏创新人才。
“挖掘和培养曲艺人才,成为传承曲艺至关重要的一步。”赵婷说,通过加大曲艺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相应的学科建制,培养曲艺艺术及学术理论的人才,以培养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曲艺的自身“造血”功能,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
针对她的建议,市文旅委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
市文化旅游委艺术处干部高金山在采访现场表示,这些年重庆持续开展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内的7个曲艺曲种、10位传承人导师、27名学员的传承培训和非遗记录保护工程工作。
“接下来将继续抢救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梯队化培养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高金山说,继续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演唱、伴奏、曲式以及口述和纸质文献等开展抢救性记录,建立曲艺艺术音箱治疗库。
针对人才培养,重庆将探索曲艺等贯通人才培养,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联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搭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并通过“老带新”的方式持续为曲艺艺术培养人才。
据统计,2020年至2023年,重庆累计为市曲艺团投入2700万元,用于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等非遗保护及创作演出,前后创作了9部作品。比如,川渝非遗精品演艺《映像山城》,完成商演159场,累计接待观众1.5万人次;市曲艺团升级打磨大型文旅驻场演出《记忆山城》,与“扯管儿”演艺新空间推出新型文旅驻场演出——时尚方言喜剧秀《“Fun”言派》……
高金山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整合资源、拓展演艺市场,加快新剧目的投入创排,支持有条件的校园举办曲艺特色教育,打造曲艺特色学校,持续为曲艺艺术输送新鲜“血液”。
记者|郭发祥
摄影|张锦旗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