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年画里的中国年

——读《年画传奇》

《年画传奇》书封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每逢新春佳节,家中总会张贴新的对联和年画。年俗读本《年画传奇》以120多幅精品年画、40多个中华民间传统故事为脉络,为我们找回久违的年俗。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早期用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东汉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后来,门神变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恭。

年画在宋代被称为“纸画”,明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所书:“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一词便正式确定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画家融入其他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年画作品。像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河北武强、陕西凤翔、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年画传奇》作为一本年俗文化的致敬之作,从丰富博大的年画文化中,甄选了四十余个最具代表性的年画故事,包括“历史传说”“神仙奇事”“神奇动物”等三大类,并收录了表现这些故事的各地精品年画作为插图,图文并茂,文韵深厚。

《年画传奇》附录部分则撷录了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对中国年画的论述之作。多年来,冯骥才为保护中国各地民间年画艺术,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收集到了灿若星河的年画作品。本书所选年画正是从这些年画中优选出来的,并由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进行艺术指导。

文中,他结合多年的民俗研究,主要从传承与创新的维度,深入探讨了有关中国年画的人文价值。他指出,对年画的保护,不应仅看重它传奇性的一面,更应看重其文化属性和精神寓意方面,这样的年画,画里有“话”,才能流传千古,足以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傲娇与追慕。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