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法促善治 护航美好生活

在市人大常委会沙坪坝区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采集员向居民介绍立法进展并收集新的立法建议。 齐岚森 摄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积极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与全市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与社会改革发展相向而行,纵深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一部部顺应最广大人民意愿、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法治力量。
拓展区域协同立法广度深度
2024年9月1日起,《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文化领域开展跨省协同立法的有益探索,开创了全国省级层面对同一门类且共有的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先例。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拓展区域协同立法的广度和深度,川渝协同立法成果接连“上新”。
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同步制定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助力新区开发建设和创新发展;同步制定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助力提升川渝两地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为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还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携手,首个协同立法项目《重庆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已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打造创制性立法标志性成果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深化我市改革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创制性立法工作,坚持立法工作和民主与法制领域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双向驱动,出台创制性立法建议项目清单,打造了首批创制性立法标志性成果,确保相关重大改革项目加快实施、落地见效。
据了解,去年通过的多部创制性法规,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比如,制定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就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以及相关法规适用问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书面请示,为全国毗邻地区深度融合提供示范样本。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优先纳入审议,破解“九龙治水”执法难题,为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定权责”等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用好用足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优势,出台全国首部工业设计促进条例,强化工业设计赋能,助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此外,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安全管理规定草案已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目前正加速推进;开发区条例草案将提请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确保立法与改革决策有效衔接、同向发力。
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立法工作精准发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不竭法治动力。
《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于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多年来,我市反家庭暴力工作创造和积累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实施办法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推动了各相关部门联动配合,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精神卫生条例回应民生关切,以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维护与增进,明确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陪伴,引导和监督其使用电子产品,及时预防和矫正其沉迷网络和手机。首次由全国人大层面邀请国家部委、国内权威专家对重庆市地方性法规——《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条例》进行专题指导、论证,对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资产保护和监管作出创新规定,有力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健康发展。
治理精度彰显民生温度。市人大常委会还紧扣社会治理,制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修订安全生产条例、消防条例,夯实超大城市治理法治基础。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民意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经过优化选点布局,去年新增基层立法联系点29个,实现区县全覆盖,基本形成由3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组成的全市覆盖的民意征询网络,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实践。
市人大常委会还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创新提质。去年,这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完成7部法律意见征询,上报建议632条,已公布的7部法律法规采纳64条。
2024年底,又有喜讯传来——重庆新增2个“国字号”立法联系点。其中,西南政法大学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重庆市涪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赋能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搭建起巴渝人民参与国家立法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