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质” 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用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合民营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市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的工作时也提到,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如何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让重庆成为企业发展的福地、投资兴业的沃土,来听听代表们的“好声音”。
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保证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民营企业的核心关切。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破除影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着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是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的重要抓手。”在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副主席、重庆五洲世纪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登权看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运用法治手段为经营主体保驾护航,也是企业所盼。一方面应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法治环境,完善司法保护机制,理顺责任权限,加强普法宣传,提供涉企司法救助渠道,增强企业和企业家安全感。
另一方面需持续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不断消除惠企政策盲区,探索建设全市统一的涉企政策集成平台和线上工具,方便企业按需申请。
同时,还要持续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九龙坡区提出了‘办事不求人’的承诺,其实就是在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动力。”徐登权认为,九龙坡区推进的“企业出题吹哨、部门答题报到”机制,实际上也实现了政策宣讲、诉求解决双向沟通,打造了“企业家之家”,畅通了政企交流渠道,厚植起经济发展土壤,形成了常态化政企交流机制。
在徐登权看来,新业态、新领域往往蕴含新质生产力。他认为,应推动准入标准全国化甚至国际化,为企业开拓更大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执法,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避免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还可开展示范试点,围绕战略性新业态、新领域,选择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分批制定和推出新一批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精准服务激发企业活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新格局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政府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及顺畅流动,有利于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激励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市人大代表、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炜说,就重庆而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将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市场机遇拓宽和民营企业技术、管理的提升。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李炜发现,当前我市民营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创新弱、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能力弱等问题。”李炜认为,不仅如此,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市场信息不对称,获取真实有用信息的成本高、渠道窄等问题也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也是民营企业关注的一大难题。
“当前,在助推民营企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中,各级政府可以从两大关键方向发力。”李炜说,首先,政府要主动帮助本地民营企业“走出去”,融入更广阔的市场。通过提供政策扶持、搭建对接平台、给予信息指导等举措,推动企业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合作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次,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将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请进来”。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引导发挥好“鲶鱼效应”,形成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公平竞争、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当前,我市应当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产能规划,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规避区域内的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特别是产品本身同质化竞争。”李炜表示,推动民营企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让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良好秩序。
对此,李炜建议,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激励和引导,推进监管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搭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民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市场行情和政策动向;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从更专业角度为民营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服务。
司法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在市人大代表,忠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啟芳看来,近年来,重庆法院聚焦使命职责,积极探索优化营商环境司法路径,在全国首创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连续5年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不断健全民营经济“1+X”司法保护体系,“全链条”发力,多举措护航,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支撑。
王啟芳说,法院系统始终立足司法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成渝金融法院、重庆两江新区法院(重庆自贸区法院)、重庆破产法庭、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等专业化审判机构职能作用,升级打造“一件事一次办”普惠型诉讼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诉讼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一名法院系统的人大代表,王啟芳认为,可以在深化人民法院法答网、案例库的“库网融合”机制上进一步发力,最大限度统一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的裁判尺度,实现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平等保护。同时,还要着力推进法院干警执法办案的作风能力建设,深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涉民营企业司法案件。
针对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市人大代表朱炳清还建议,建立专门针对涉民营经济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确保政策法规能真正惠及民营企业。搭建一站式民营企业问题解决服务平台,实现民营企业问题的统一受理、分类交办、限时解决、跟踪反馈;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共同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设立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诉求反馈渠道,建立诉求处理快速响应机制,确保诉求能得到合理回应和妥善处理。
积极支持企业跨界创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无疑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是驱动企业稳健前行的根本动力。”市人大代表,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周宗成认为,企业唯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迭代,方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切实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行稳致远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周宗成说,作为重庆本土深耕智能制造产业的企业,力帆科技始终坚定深度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强与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完善产业链条,下一步将锚定前沿技术的新突破点与新兴研究方向,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民营经济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新”求“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周宗成认为,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人才短缺等诸多痛点、难点问题。因此他建议,应强化政策扶持,在政策层面上精准施策,强化民营企业政策支持力度。精准把脉民营企业的真实需求,“量体裁衣”制定出具有高度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在资金支持方面,周宗成建议政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具有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雪中送碳;鼓励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步伐,量身定制适合民营企业的多元化信贷产品,同时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让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前行。
周宗成还建议,应深化产业协同,实现集群效应。相关单位要主动为民营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产业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挥规模效应与协同创新效应;鼓励民营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完整且稳定的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集群的链式发展;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跨界创新,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与工业等不同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机遇,让民营经济在跨界融合中绽放新活力、实现新跨越。 (记者 陈敏 周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