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

近年来,重庆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经济版图中,重庆被赋予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使命。“33618”是解锁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在重庆市科创能力不断跃升、底气越来越足的背景下,为新重庆建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代表们围绕这一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如何为产业创新服务?

科技计划要“以终为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就要做到产业有所呼、科技有所应。”市人大代表、重庆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认为,科技创新越具有颠覆性,产业配套的难度就越大,成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就越需要时间。为此,应出台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压缩转化环节和时间。

比如,建立“以终为始”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机制,结合明确的市场场景、产品形态、商业模式来制定“科研指南”;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优化科研合作的模式和政策激励方式,确保是真需求、真合作和真产值;迭代升级招商引资模式,善用“科创招商”,构建良好的企业科创生态,提升招商能力,降低对要素成本的依赖。

徐辉说,当前,传统的科技创新范式面临巨大挑战,大平台、大数据、大交叉成为新的大科研的特征,“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渝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人才吸附引进能力不够强怎么破?

探索设立“引才伯乐奖”

市人大代表、重庆神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总经理艾姝彦非常关注民营制造型企业的人才引进问题。经过大量的调研后,她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优化重庆民营制造型企业人才政策”的建议,其中提到探索设立“引才伯乐奖”,对引才贡献突出的企业家给予荣誉激励和政策奖励。

在艾姝彦看来,重庆市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大,但相较一些高端制造产业更为发达的城市地区,重庆市对于高端技术型人才吸附引进能力,尤其是在薪酬待遇、生活环境、发展机会等方面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如部分领域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师资队伍。

为此,她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设立制造型企业高端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对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高额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资金。同时,进一步升级人才服务政策,特别是对于技能型人才,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建议探索设立“引才伯乐奖”,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推行项目工资制、股权激励等方式加大对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并优化生活配套,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如何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

建立川渝协同保护机制

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周艺梅提交了关于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工作机制的建议。

“‘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是由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联合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共同确定的优势创新企业。”周艺梅说,联系点企业有一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能力,配备有相应的技术专家或知识产权管理员,具备贴近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建议在不同类别的联系点企业群中选择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与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该类联系点企业群的知识产权专家库,打造懂产业、懂技术、懂法律、懂管理的专业团队。

同时,探索建立川渝两地“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的联系、互通和协同机制,充实来自科技一线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专家队伍,为深化两地知识产权的协同保护提质增效。 (记者 廖灿勇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