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擦出更多火花

代表热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日期:2025年03月12日 来源:重庆人大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谋“新”更重“质”。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团代表纷纷围绕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建议。

 

推进科普工作“硬质化”

QQ图片20250311220828

全国人大代表潘复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另一种路径:推进科普工作“硬质化”。

“脉冲信号在掌心震颤、超导磁体悬浮于眼前……科技馆里的一个个可触摸的互动模型都在解码大国重器的基因。”潘复生介绍,这样通过具象化的实体科普展品来展示科技成果、科学原理及其应用场景的“硬”科普,具有研发创作科技属性,但却一直被忽视。

潘复生调研发现,我国的科普展品表现出“五多五少”的现象:科创成果多,科普化少;舶来品多,原创品少;同质化多,个性化少;展陈式多,互动式少;低龄化多,成人化少。

在潘复生看来,科技成果“硬质化”科普化,可拓展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有利于大量处于实验室“深闺”中的科技成果走向千家万户。

“特别是以‘首台(套)’原创展品为主的科普展示,可拓展科技成果的技术转化和社会影响力,可形成‘产学研用’新模式、实践经验。”潘复生建议,开展顶层设计,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硬质化”新型科普平台。联动中央、地方及社会资源,支持各地科技馆、高校科研院所、科协、企业等合作共建“硬质化”科普实验室等新型科普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硬质化”科普转化权益共享创新机制,增强科研人员新获得感。适时将科普实验室纳入国家和地方现有实验室序列。

在鼓励高端科普展品研发创作方面,潘复生建议设立科技成果“硬质化”产业激励政策,建立一批科普(泛科普)产业组织式创新中心,支持创办“硬质化”科普产品研发生产企业。通过新型科普实验室,持续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为高端科普展品,赋予科技馆新职能,面向公众打造我国先进科技成果的聚集窗口,成为连接科研成果、科学家、企业与公众的新纽带,以新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保障经费投入,并强化‘硬质化’科普与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潘复生还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硬质化”新型科普平台及相关展品项目实施;简化财政流程,提高经费使用灵活性。依托高校和科普实验室体系开展科普创新人才培养,设立科技成果科普化研究生课题,建立基于科普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我国科技馆行业和广大基础教育机构中科普与科学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困境。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QQ图片20250311220820

全国人大代表李谢华

 

高新技术企业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源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专职董事李谢华在调研中了解到,制造业有资本密集、劳动密集、规模经济等特点。大型制造业企业在科研人员、研发经费方面有规模优势,其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和对行业的引领能力较强。

“但大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并不多。”李谢华表示,虽然大型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绝对值高,但由于营收规模庞大,研发投入占比难以达到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比例不低于3%”“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等标准。

在李谢华看来,制造业不仅是我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创造奇迹的基石,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通过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升级,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智造中心”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我国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制高点。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李谢华建议,从两方面着手,提高大型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

一是,关于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比例方面,李谢华建议,可在现有三个档位的基础上再设置一档: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比例均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二是,结合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进一步细化认定标准,按照不同规模分档设置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比例、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等指标。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QQ图片20250311220833

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也是建设科技强国、保障产业链安全的核心战略需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浩飞表示,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加速变革,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的引领性、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虽在高铁、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业链韧性与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等问题。

史浩飞介绍,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方向偏重学术导向,原创性、前瞻性成果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对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由于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不足,科研机构与企业缺乏有效对接机制,大量成果滞留实验室阶段。企业参与科技决策的机制不完善,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又多由高校院所主导,企业“出题人”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史浩飞表示,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归属模糊,科研人员转化动力不足;中试基地、概念验证平台等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滞后,导致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较难跨越。此外,目前科技金融对早期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造成企业承担转化风险的能力较弱。

在人才流动与培养体系方面,史浩飞表示,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开门”机制缺失,科研人员向产业界流动的通道不畅;复合型人才匮乏,既懂技术又通产业的高端人才稀缺。高校“破五唯”改革落实不到位,考核体系仍以论文、课题为主,忽视了产业实践贡献。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形成‘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史浩飞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协同攻关机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明确企业牵头责任,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闭环机制。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未来产业技术布局投入力度。

史浩飞还建议,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体系,通过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明确所有权、收益权分配规则,激发科研人员转化动力。加快建设国家级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技术评估、商业化验证等公共服务;发展“耐心资本”和科技保险,覆盖转化早期高风险环节。

“应注重畅通人才双向流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史浩飞表示,可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人才旋转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创业并保留职称待遇;优化“破五唯”评价体系,将成果转化贡献纳入考核。实施跨界人才培养计划,依托产教融合平台联合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复合型团队。 

 

记者|宋婷婷 黄振胜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