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精神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

日期:2025年03月25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提请审议

重庆城市精神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

 

3月2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说明。草案立足重庆发展实际,对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作出细化规定。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和“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被写入草案当中。

赴京召开专题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问题,国家尚未出台专门的上位法。从其他省市情况看,仅有江苏、浙江两省先行先试,于2022年出台了哲学社会科学地方性法规。

重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前列,在社科研究规划、社科学术团体、社科智库建设、社科学术交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形成了一些成熟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予以固化。另一方面,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仍存在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投入和保障相对不足等问题,也亟待通过立法来解决。

立法过程中,重庆聚焦“小切口”,注重“真管用”,彰显“重庆辨识度”,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反复论证,全面梳理出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形成38万字的立法参阅资料,并多次向我市相关社会团体、70多所高校、180多家社科类社会组织、30多家基层社科联和社科工作者征集意见。

今年2月底,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还赴北京召开《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草案)》专题研讨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负责同志和国内知名权威专家给予充分赞赏和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有力举措。

37处“应当”凸显“软法”刚性

“由于属于促进性质的创制性立法,即传统意义上的‘软法’,在立法中,尤其注重聚焦问题,以刚性规定强化相关主体的职责。”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黄宗华在作说明时表示。

为了突出刚性规定,草案中有37处“应当”。此外,草案还针对“管理职责不清”等共性问题,结合我市实际,经反复研究、论证,进一步作出了优化规定。

比如草案提出,建立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的专项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协调机制的日常管理部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部门)负责督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决策部署的落实;明确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职权,细化国家机关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校)、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社科类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功能、定位和主要职责;明确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具体职责等。

致力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草案立足重庆发展实际,对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作出细化。比如,草案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展文化传承、研究和转化,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和“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

另外,草案还对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省市之间的交流,推动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和传统文化影响力作出了规定。

针对基层社科工作者反映强烈的研究成果社会评价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应用供需不匹配等问题,草案提出,决策部门应当及时发布决策咨询需求,建立健全成果发布机制,为资政研究提供便利和支持;新型智库应当面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加强国情市情调研,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主动对接决策部门,快速响应科研需求,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记者|陈敏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