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养鱼,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看这个“最美数字乡村”背后的人大故事
近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桐楼乡普子村凭借该村淡水鱼养殖基地的优秀案例,荣获中国联通“最美数字乡村”。这也是桐楼乡人大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重要成果。
普子村淡水鱼养殖基地充分运用数字化养殖方式,提升养殖效率和生产质量,进一步方便了村民管理,受到一致称赞。
数字化平台提升养殖效率
去年,在桐楼乡十九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普子村淡水鱼养殖基地智能化提升项目”作为候选民生实事项目提请表决,凭借其前瞻性和惠民性,得到人大代表们的全票通过。
按照项目实施计划,由帮扶单位——中国联通彭水分公司先后投入6万余元,为村里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高清摄像头、智能化管理系统以及增氧设备、发电机组等设施设备,助力全村淡水鱼养殖。
有了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加持,鱼塘的水温、PH值、含氧量等关键数据实现实时精准监测,管理人员只需远程操控,就能全面掌握鱼塘动态,经营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过去,鱼塘养殖全靠人工经验,人力投入大,应对突发状况时也力不从心。现在不一样了,一旦鱼塘出现异常,系统马上报警,我们能即刻采取应对措施,养殖风险大幅降低。”普子村党支部书记赵长松介绍。
校企联动助养殖专业化
在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乡人大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为淡水鱼养殖出谋划策。
乡人大还积极“牵线搭桥”,邀请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匡刚桥担任普子村科技特派员。通过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方式,助力普子村引进优良苗种,为水产养殖发展注入专业力量,助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在乡人大的持续推动下,普子村科学规划养殖布局、持续创新养殖技术,大力推进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普子村生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水是山泉水,养殖条件非常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匡刚桥指出普子村的优势与不足,他建议结合普子村的气候、温度等条件,增加养殖附加值高的黄鳝鱼、鳜鱼、鲈鱼等,提高养殖效益。
近年来,普子村通过打造淡水鱼养殖基地,实现从“传统养鱼”到“智能养鱼”的转型升级,每年3万余斤的成品鱼销往市场,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与此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休闲垂钓,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向群众交出幸福答卷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普子村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探索数字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联通彭水分公司负责人庹峰表示,将推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饮水、道路、通讯、电力……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底气。近年来,桐楼乡人大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核心要点,高效推进民生实事项目,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我们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酝酿,到严谨筛选、民主票决,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民生实事项目各个环节中,确保民生实事更加精准、更聚民智、更富成效。”桐楼乡人大主席龙宇介绍,截至目前,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部办理完成,向全乡人民递交了一份可见可感的“民生答卷”。
通讯员|汪贵贤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