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什么意见 63名在渝留学生提出立法建议

立法信息员与学生们展开讨论。 记者 宋婷婷 摄
“我看到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前瞻性。”5月23日下午,来自老挝的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留学生洪婉彤,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立法意见征询活动以后,由衷感叹。
当天,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示范联系单位,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信息员走进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与该校来自俄罗斯、摩洛哥、泰国、老挝等10个国家的63名留学生及17名中国学生一起,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展开讨论,并提出52条立法意见。
立法信息员黄雪莉首先介绍了立法意见征询的步骤、国家出台生态环境法典的背景与目的,以及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在小组讨论环节,80名中外学生被分成十组。为了便于交流,每组都有中国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并有一名立法信息员进行现场指导。
“你们国家有护林员吗,会补种树木吗?”在第二小组,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学生汤文杰好奇地向已来中国留学6年的洪婉彤提问。
“有护林员,也会补种树木。在老挝,森林、河流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我们同样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洪婉彤说,“遗憾的是,因为保护不力,损失了一些古树,我们也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
“你们觉得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完善法典草案呢?”立法信息员周耿适时进行指导,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法典草案没有明确人工智能在环保中的应用规则,建议增加相关条款,规定AI算法在环保决策中的使用须符合透明、公开原则,并接受第三方监督。”洪婉彤在认真思考后提出了立法建议。
据统计,当天的意见征询会共收集到意见建议52条。基层立法联系点将对这些立法意见进行梳理,并递交至全国人大常委会。
“立法意见征询很有意思,大家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看到了民主的活力。”活动结束后,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阿里说。
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安娜认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立法这件事“很酷”,“中国不仅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法典草案让我看到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前瞻性,这不仅是对本国生态环境负责,更是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洪婉彤对中国的生态法治建设有了全新认识,即将毕业回国的她表示:“我将把在中国学到的经验带回老挝,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记者|宋婷婷
通讯员|李妮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